刘沫,刘海涛,龚琦
近年来,缺血性卒中(IS)发病率较高,是导致我国成年人残疾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指患者病情呈阶梯型加重或者抬高式进展,常发生于IS发病后6 h~7 d内[1]。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病理生理学过程,主要表现为脂质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炎性细胞浸润,导致炎性反应,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最终形成血栓[2]。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IS在我国较常见,其24 h内神经功能进展情况与患者预后相关,因此,及时加强神经保护及再灌注为临床治疗此病的关键措施。替罗非班属于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但单纯应用此药治疗的效果不明显[3]。依达拉奉右莰醇为一种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仅可清除多种自由基,减轻脑组织损伤,还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4]。现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IS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IS患者80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0~78(64.00±5.45)岁;病程8 h~7 d,平均(3.55±1.02)d;梗死部位:基底核区20例,放射冠区11例,脑干8例,丘脑1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1~77(64.00±5.42)岁;病程7 h~7 d,平均(3.55±1.00)d;梗死部位:基底核区21例,放射冠区11例,脑干7例,丘脑1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参考《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标准》[5]确诊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IS;病程6 h~7d;发病48 h内入院并接受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晓且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源性卒中;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近2周有急性感染性疾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双侧颅内、外血管疾病导致的梗死;电解质紊乱;易过敏体质;临床资料不完整;治疗依从性较差。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营养神经元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首次剂量0.4 μg-1·kg-1·min-1,持续30 min后,以0.1 μg-1·kg-1·min-1的滴注速度治疗72 h,持续治疗3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取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5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持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NIHSS评分范围0~42分,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6-7]。(2)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值0~30分,<27分表明有认知功能障碍。(3)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包括穿衣、进食、转移、大小便等10项,分值0~100分,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8]。(4)脑损伤生化标志物: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5)血清因子: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取血清,以ELISA检测白介素(IL)-17、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6)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观察患者恶心、皮疹、头痛、眩晕发生情况。
1.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以上;显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90%;有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无效: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以下[6]。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愈8例(20.00%),显效13例(32.50%),有效10例(25.00%),无效9例(22.50%),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治愈13例(32.50%),显效17例(42.50%),有效9例(22.50%),无效1例(2.50%),总有效率为97.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314,P=0.007)。
2.2 NIHSS、MMSE、B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MMSE、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降低,MMSE、BI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MMSE、BI评分比较分)
2.3 脑损伤生化标志物比较 治疗前,2组S100β、NSE、MMP-9、IGF-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100β、NSE、MMP-9水平降低,IGF-1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脑损伤生化标志物比较
2.4 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IL-17、IL-1β、hs-CRP、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17、IL-1β、hs-CRP、NLR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0%,与对照组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P=0.745),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PIS主要是急性IS发生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持续性加重,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的影响[9-10]。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IS为IS常见类型之一,主要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有能量耗竭、免疫系统激活炎性因子、自由基生成增多等,其不同的机制会在不同时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呈进行性发展[11]。该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替罗非班主要被用于血管内治疗、卒中进展、血栓形成的预防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但单纯应用此药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进一步改善。马冬娇等[12]研究指出,依达拉奉右莰醇可通过多功能细胞保护途径,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及MMSE、BI评分更高,NIHSS评分更低,主要是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IS再灌注损伤加重的主要原因为过量氧自由基的生成,而依达拉奉右莰醇主要由依达拉奉、右莰醇两种活性成分组成,其中依达拉奉为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清除多种自由基而减轻脑水肿及脑组织损伤,右莰醇则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炎性因子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13-14]。
S100β、NSE、MMP-9、IGF-1为评估患者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血—脑脊液屏障损伤的有效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100β、NSE、MMP-9水平更低,IGF-1水平更高,主要是因为替罗非班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IS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管阻力,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细胞代谢。
炎症机制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I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多种因素可通过激活脑内固有的免疫系统而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加重神经元凋亡与脑缺血损伤程度[14]。IL-17、IL-1β为IS发生后的炎性递质,再灌注损伤会导致机体内大量炎性递质呈高表达,hs-CRP可通过炎性反应加重血管通透性,进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促使病情进展[6]。NLR可全面反映机体炎症情况,评估疾病进展及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IL-17、IL-1β、hs-CRP、NLR更低,提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分析原因为:依达拉奉主要通过抗氧化机制维持大脑内环境稳定,减轻脑组织炎性递质,右莰醇可对炎性递质介导的缺血后炎症级联反应进行阻断,还可降低脑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降低机体内炎性递质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间无差异,提示替罗非班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并不会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IS的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还可减轻脑损伤及机体炎性反应,且不会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