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泉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且易复发,是一种结肠和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好发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20~49岁人群高发[1]。溃疡性结肠炎是由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等因素引起的免疫失衡,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明显升高,但目前关于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2]。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终身复发性疾病,病程越长则患者癌变风险越高,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并可获得一定疗效,常用的一线药物有糖皮质激素药物、氨基水杨酸制剂,其中美沙拉嗪是临床较常用的抗溃疡药物[3-4],片剂和栓剂的作用部位不同,故疗效不同。现观察美沙拉嗪片剂联合其栓剂治疗左半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长沙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左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0~70(50.34±0.44)岁;病程2~10(5.29±1.25)年;严重程度:轻度20例,中度10例,重度5例;合并症:直肠癌变25例,中毒性巨结肠1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32~69(50.28±0.43)岁;病程1~11(5.33±1.28)年;严重程度:轻度21例,中度11例,重度3例;合并症:直肠癌变23例,中毒性巨结肠12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测确诊为左半溃疡性结肠炎;(2)临床数据、资料完整;(3)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研究者;(2)哺乳期、妊娠期妇女;(3)有重大疾病史、过敏史者;(4)治疗依从性差者;(5)合并恶性肿瘤或血液、自身免疫性疾病者;(6)精神障碍性疾病者;(7)肝肾功能不全者;(8)内分泌系统异常者;(9)听力、视力、语言表达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入组前,患者均停用不利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药物,如激素、柳氮磺胺吡啶、免疫抑制剂等,停用时间为14 d以上。
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3359,规格:0.25 g/片)1.0 g/次,3次/d,持续用药1个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用美沙拉嗪栓剂(Ferring International Center SA生产,国药准字HJ20160582,规格:1 g/枚)进行塞肛治疗,0.5 g/次,2次/d,持续用药1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后结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大致恢复正常,大便次数≤2次/d,粪检无红、白细胞,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结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有明显改善,粪检显示红、白细胞减少,部分临床症状消失为有效;上述指标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 实验室指标:抽取患者用药前及用药1个月后的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查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激光法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采用双缩脲比色法及相关试剂盒检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1.4.3 不良反应:记录2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皮疹、外周血白细胞变化。
1.4.4 肠黏膜缓解率:通过结肠镜检查记录患者肠黏膜情况,计算肠黏膜缓解率。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5.081,P=0.024),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用药前,2组hs-CRP、Fib水平及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个月后,2组hs-CRP、Fib水平低于用药前,MPV高于用药前,且研究组各指标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hs-CRP、Fib水平及MPV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1%,与对照组的1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69),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2.4 肠黏膜缓解率比较 研究组用药1个月后肠黏膜缓解率为20.00%(7/35),高于对照组的2.86%(1/35)(χ2=5.081,P=0.024)。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属于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病变局限于胃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甚至逐渐向上扩散至整个结肠,因此溃疡性结肠炎可分为直肠类型、左结肠炎类型或广泛的结肠炎类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有黏液、脓液、血便,轻症患者腹泻2~3次/d,重症者则10~30次/d[5-6]。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并不完全清楚,多认为与机体免疫、肠道微生态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具体为[7]:(1)免疫因素: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多种因素致炎性因子分泌过多),在溃疡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肠道微生态:溃疡性结肠炎与患者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类型、数量紊乱有关;(3)遗传因素:便血程度、大便性质、大便次数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6],有部分患者伴有左下腹疼痛,排便后疼痛缓解,如果发生持续性、严重的腹痛,炎症则可能会扩散到腹膜,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严重时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低蛋白血症、消瘦等营养不良症状及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周围关节炎、炎症性虹膜前葡萄膜炎等非肠道表现[8]。
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数也在逐年增加,该疾病易复发,不易治愈。美沙拉嗪的主要有效成分是5-氨基水杨酸,其可通过局部花生四烯酸代谢来调节肠道黏膜,抑制结肠黏膜脂肪酸氧化、血小板活化、氧自由基释放及部分炎性递质的生物合成、免疫反应,进而可减轻肠黏膜炎性反应,且对全身免疫无明显影响;此外,该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在结肠发挥作用,故药物不良反应较少。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美沙拉嗪肠溶片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3%,消除t1/2为0.5~2.0 h,在肠壁和肝脏主要经乙酰化代谢,经肾脏排泄量较少,主要通过大肠排泄。而将美沙拉嗪栓剂灌于大肠内或肛塞后可在直肠内溶解吸收,其乙酰化产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5%~83%,消除t1/2可达10 h。美沙拉嗪栓的主要成分是美沙拉嗪,剂型是栓剂,主要适用于炎症性肠病尤其是累及直肠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在对患者应用栓剂治疗前需排便,将栓剂从肛门塞入,少数患者出现恶心、腹部不适、腹泻或过敏症状,所以患者需在医嘱下慎重使用。除此之外,美沙拉嗪栓主要是在肠道远端释放,使药物与肠道黏膜病变部位直接接触,进而达到较佳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用药1个月后hs-CRP水平、MPV低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肠黏膜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且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表明美沙拉嗪片剂与栓剂联合使用治疗左半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更佳,可更好地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肠黏膜缓解率,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原因为:美沙拉嗪肠溶片是一种口服药物,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定向作用于结肠和回肠,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但该剂型治疗左侧溃疡性结肠炎并不能保证局部药物浓度,治疗效果不够理想,而美沙拉嗪栓剂可直接作用于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可改善受损黏膜的微循环,减少疾病部位黏膜的炎性反应,加速黏膜恢复。于宏[9]研究表明,美沙拉嗪口服联合栓剂治疗左半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提高局部药效,对疾病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综上所述,美沙拉嗪片剂联合其栓剂治疗左半溃疡性结肠炎可提高疗效,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受损肠黏膜恢复,且安全性较高。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且未针对不同剂量美沙拉嗪的疗效、复发率进行研究,今后还需完善研究证实。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