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评点

2023-05-06 17:27成玥石月勤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成玥 石月勤

文题呈现

评点,是古人品析诗文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古代诗文。从本单元所选的古代散文中选择一篇,试作评点,并与同学交流。

思路点拨

本单元的六篇散文,体例不同,写法不同,我们要紧扣文本,细细品读,并将其个性化悟出来、评出来、点出来。

《陈情表》和《项脊轩志》都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概念表达情理。李密处于改朝换代之际,对“如何保全自己,保全家庭”娓娓道来,阐明了“先尽孝再尽忠”所包含的情理。《项脊轩志》语言平易,却句句含情,值得反复涵泳,对“犬”“鸡”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分家后的“鸡犬不宁”;从“篱”到“墙”,体现出家人之间隔膜的日益加深;归有光的“长号不自禁”和手植的枇杷树,令人读之感动。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尽了中国传统文人一生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都围绕“归”,探讨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哲学问题。“死生之大”让人“悲”从中来,作者发自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悲悯。“归”去如何?这是中国之“士”独有的“自处”方式。

《种树郭橐驼传》和《石钟山记》偏重于“究理”,但写法上却充满情趣。柳宗元为虚构的“郭橐驼”作传,以“养树”之法讽“养人”之弊,有社会警示作用。亲身游历石钟山,从古人著述起笔,苏轼将其山、其水写得声色并举,实则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求是”“审慎”的道理,行文洒脱不板滞,易读易感。

评点不必面面俱到,但必须从作品中来,从自己的感悟中来,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具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评点文。

佳作一

真心写真思

——评王羲之《兰亭集序》

◎罗昊扬

读《兰亭集序》,我们能从中窥见王羲之与当时的东晋文人不一样的人生思考。

纵览全篇,时间概念贯穿全文。

诗序之始描绘兰亭之景,以“崇”“峻”写山岭,以“修”“茂”写竹木,一反当时华丽的文风,如蜻蜓点水般勾勒出景象的清幽。这与作者所追求的清静的文人雅致相契合。流水是“清流”,在竹林之中绕亭而过,其澄澈与世俗的纷扰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其“激湍”而行,既可以引出“曲水流觞”之事,又以动衬静,更显环境之清幽。在这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与“群贤”“少长”共聚于幽美的兰亭,纵“无丝竹管弦之盛”,但“一觞一咏”,便足以给作者与友人们带来快乐的瞬间了。作者通过“畅”“游”“骋”“极”一系列充满张力与气势的词语,生动地描绘出兰亭集会之盛况,流露出作者于此刻的无比愉悦。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由叙事转入议论,由一刻之盛事、一时之欢欣转入对人生之沉思。而王羲之以“俯”“仰”这两个动作,将两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先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只不过寥寥数语,便拉开了视角,扩大了全文的格局。抬头所观的,不是树上一叶,而是浩渺的宇宙;低头所察的,不是岸边一草,而是人间万物。俯仰不过一瞬之事,作者却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快乐。

可在作者眼里,人生之短暂又何尝不似俯仰间的刹那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只此一句,便以具有夸张色彩的概述,为接下来的论述和抒情定下了感叹光阴易逝的感情基调。于是作者由此叙写一生之中可选择的快乐之事,从而得出作者对待眼前生活的态度:“欣于所遇”“快然自足”。而后笔势再转,从时间缝隙里的人生百态,写到时间又把一时之乐变成日后的嗟叹与怀念。所得有一天会厌倦,人事与情思会变迁消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老、病,“期于尽”,无不使作者“以之兴怀”,长叹“死生亦大”“岂不痛哉”!作者在关于时间与生死的感慨之中,极写光阴之短,突出了對眼前美好的不舍与珍惜。

王羲之的伤时,似乎是沉郁的,充满了岁月蹉跎的“痛”,但深入品析,里面所蕴含的生死观,在东晋消极的出世思想阴云中,堪称一盏明灯。他叹光阴消散之快,却没有因此颓废不振,而认为人们应当及时享受眼前的快乐,寄情于所爱之事、所爱之物上,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正是基于此,王羲之把自己一世的概况,推及众人的生命里。他借怀念故人“兴感之由”,提出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有力抨击了时人虚妄消沉的玄学思想。

最后,作者言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在古往今来的轮回中,赋予了这份关于时间的思索以沧海桑田的厚重感,和后来的《阿房宫赋》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作者大恸一声:“悲夫!”这一声“悲”,既有个人在时间长河里难测生死的无力感,更有沉醉之时对时人消极思想的痛心疾首。

全篇至此,经过兰亭集会一刻的快乐到俯仰一生的感慨,从个人一世的嗟叹到历史长河里从前往后的伤怀,王羲之以真切自然的语言写尽、写透自己对时间与生死的深沉思考,实为东晋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名篇。

【福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10)班】

◆点评

本文在领会《兰亭集序》深沉情感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分析品评,不仅读出了“由乐转悲”,还点出了“乐”中有文人墨客的“雅”“悲”,有理有据,过渡自然。作者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叙议结合的手法,并自然而然地顺承着王羲之的思绪,表达了自己对“东晋风骨”的理解。同时,作者能够灵活迁移,将《阿房宫赋》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鉴赏,找寻出不同时代的中国文人对历史的慨叹类似,做到了举一反三。

(指导老师:成玥)

佳作二

读《陈情表》,品孝感之情

◎吴思梦

古人有云:“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陈情表》是一篇向皇帝进呈的表文,从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能够先孝后忠。最后,这篇文章不但得到了晋武帝的应允,也为后人称道。

古代的“表”是臣子用来向皇帝陈述衷情的,李密真正做到了“修辞立其诚”。无论是“死当结草”的用典,还是“犬马怖惧之情”的比喻,都情真意切,感情自然流露。再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句,将多个形象的词语连用,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压迫感,既表现出祖母刘氏的病重之危,又自然流露出李密对祖母身体状况的担忧与关切,全文语句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

《陈情表》中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使用了“猥”“亡国贱俘”“犬马怖惧”等谦词,“圣朝”“伏惟”“蒙”“谨”等敬辞。谦词与敬辞的使用,表现了对方身份的尊贵,又表明了作者作为臣子的忠心及对天子的恭敬,从词语中自然流露出谦敬之情,使晋武帝读来身心愉悦,从而打消了皇帝的疑心。《陈情表》很好地表现了“表”这一文体语言恭敬谨慎的特点。

《陈情表》,名曰“陈情”,当然以抒“情”为主。李密从自己年幼时写起,向晋武帝诉“苦情”,表现自己身世之惨,目的是博得皇帝的同情,同时让皇帝了解祖母对自己的重要。第二段写“窘情”,李密向晋武帝述说自己现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窘境,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两难处境。第三段与第四段则是以“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再以“死当结草”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先尽孝再尽忠的决心,请求得到晋武帝的许可。

《陈情表》集中陈述了“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孝情”贯穿全文,体现了古人尊奉孝道的品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体现了亲情的伟大。在今日,我们依然弘扬孝道、亲情。这也是《陈情表》至今仍让人读来落泪感慨的重要原因。

【江苏泗洪中学2023届(3)班】

◆点评

本文的切入点平实,由“表”这一特定文体的限定性入手,鉴赏文本的修辞手法——“诚”和语言特点——“恭敬谨慎”;从《陈情表》文题中的“情”字入手,赏析文本中的“苦情”“窘情”“忠情”及“孝情”,平实中见巧思。

(指导老师:石月勤)

猜你喜欢
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
《陈情表》新读
论《陈情表》的“反复”
你来帮帮我
从平吴战争看晋武帝对异姓权臣的防范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