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教师的个性化培养路径

2023-05-06 19:31宋涛王晓莺陈雅婷叶海龙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学历名师博士

宋涛 王晓莺 陈雅婷 叶海龙

编者按: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武汉市武昌区积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创建,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供了区域实践参考样本和经验。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生等高学历优秀人才选择到中小学任教。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证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在增强。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了更多高学历的优秀人才。目前,学校在职在岗的教师中有26名博士研究生,另有10名博士在读,有博士后经历的2人。全校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教职工共有280名,占49%。

对高学历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如何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能,让这些以博士为代表的高学历教师大展拳脚?如何提供合理、良性的发展渠道,让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优秀人才愿意扎根基础教育?针对高学历教师的特点,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培养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路径。

站稳讲台,补齐短板

随着《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发布,如何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高中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阶段,如何在学生进入大学选择专业之前培养学生对国家所需要的基础学科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青年硕博士教师群体可以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他们对学科前沿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对新知识的搜索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强,更擅长新课题、新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更加了解并注重对学生科學思维、科研方法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会在平时课堂中进行渗透,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如何让高学历优秀人才更快地发展成优秀教师,站稳讲台,发挥更多的价值,需要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首先,进行入职培训,系统强化师范技能。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需要专业伦理、专业素养、专业培养。扎实的学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使高学历教师能真正乐教、适教、善教。为了让高学历教师更快适应学校,更好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学校在暑期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入职培训。首先,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制度框架、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德育和班主任管理。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由特级教师代表主讲名师课堂,手把手教新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上课、备考等。只有课堂站稳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取得双方共赢的效果。最后,帮助新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路径,更好地向骨干教师、名师的目标迈进。

其次,开展师徒结对,全面推行导师负责制。针对高学历教师特点,学校优化了“青蓝工程”,对高学历教师的“师带徒”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刚参加工作的博士教师要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师,有听课数量等量化考核,有师徒结对的评比汇报。学校既有班主任师傅,也有教学师傅。高学历教师虚心求教,潜心钻研,深入老教师的课堂听课,主动邀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指出问题,及时改进。学校数学组的钟旭博士虚心好学,一学期听课上百节,自己年级没课时,还主动到高三年级听课。因此,他工作一年就站稳了讲台,其课堂多次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第三,成立名师工作室,专业引领共同发展。迄今为止,学校已成立四个“博雅名师工作室”,分别是“鲁志祥名师工作室”“蒋大桥名师工作室”“向期中名师工作室”“叶新年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通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加强学科教研团队建设,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等作用,着重做好学科竞赛、课题研究、教师培养等工作。名师工作室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相关学校建立初高中人才培养“一体化”基地,开展了大量活动,选拔并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教研两手抓,发挥专业特长

高学历人才往往精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且具备相对高阶的思维与较强的研究能力,这些特点较好地回应了新时代对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

积极投身教科研课题。近年来,学校高学历人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也陆续成熟起来,其中不乏佼佼者。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学校共有6名博士承担市级以上规划课题,成功立项并顺利结题。其中,学校首位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生物教师陈倩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参加湖北省重点规划课题“利用校本课程培养中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她此前负责的武汉市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课程作业改革研究”已经结题并获得优秀,同时获得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另外,中山大学博士、生物教师兼奥赛教练吴红胜老师,武汉大学博士、政治教研组长项俊老师,复旦大学博士、语文教师吴竺轩等多名教师在校级科研课题中表现非常突出,斩获优秀级别。

开展教育调研。高学历教师牵头的调研团队,先后承担和完成《贵阳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江西省上犹县教育帮扶需求调研报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内高中行政及机构设置调研报告》《黔东南州从江县教育需求调研报告》《华师一附中青年教师调研报告》《中小学教研组织结构与教研组长职权变革的研究》等报告。

同时,组织高学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多元赋能“高精尖”。首先,打造精品校本选修课。学校多位博士教师主动开发、承担了校本选修课程,比如陈倩博士开发了《生物实验》《生活可以很有趣》,与在读博士生谢冲老师合开了《PBL科学与生活》等校本课程;吴竺轩博士开设选修课《典籍中的汉服》获得了校级“优秀校本课程”的称号,其授课风格生动有趣,知识覆盖面广,深受好评。 另外,学校开设PBL课程(以目标为导向,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模式)和C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吃不饱”的优秀学生还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加强多元化、个性化校本课程,可以早识别和早栽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高精尖专业的拔尖人才。高学历教师已成为这类课程的主力军。

其次,争当研究型学习指导教师。博士级别学历的含金量不仅在于拥有者知识的渊博,更是其由科研训练培养出的探究思维,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究欲望及思维方面大有作为,更有能力和高度做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导师。学校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博士生教师有5位,其中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生、化学老师王林杰指导的《探究晶雨实验制取》最受学生欢迎。

另外,开设博士论坛,保持理论前沿。“风雨博施,通儒硕学”是学校“博士讲坛”的主创思想。学校组织海内外名校毕业的博士教师开发的《博士讲坛》课程,把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传递给学生,全面、直观地构建中学生的知识框架。每一名博士都有精彩的奋斗故事,可以现身说法,传递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坚毅的品格。

目前,已有七位海内外名校毕业的博士上台讲学,为学生分享了自身求学经历、科学研究历程、科学前沿研究现状,引领学生“触碰未来”,以求带给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架构和前沿视野,助力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以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促进学生多元优质发展,助力学校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 。其中,复旦大学博士生、古汉语文学专业出身的语文教师吴竺轩从“唐伯虎点秋香”的典故入手,给学生分析文学的虚构、接受与考证,极具趣味性;美国加州大学博士生、癌症基因学专业出身的生物教师郭尘,切入现实生活中大家关心的“癌症是否能治愈”的话题,开启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神秘的大门。

选聘助理研究员,群策群力谋发展

学校于2015年11月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简称“研究院”),作为学校办学的“智囊团”,研究院的成立旨在集中学校教育科研方面的优势力量,聚焦和攻克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校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研究院构建助理研究员机制,目前聘请了10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的青年教师担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国际国内教育理论、政策、前沿与热点、新进展、新趋势、典型案例等,为学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承担校内综合性、跨部门调查研究工作,为学校政策出台提供数据支撑;参与学校综合性课题、专项课题、招标课题等研究工作;参与国家级、省级期刊的撰稿、投稿工作等。

迄今為止,研究院形成四个品牌项目。“数据决策”。依托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和贯通,完善学校现有的学生评价和教职工评价,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每位学生的成长进行全方位和全程跟踪,从而为学校教育教学及招生提供及时反馈。“头脑风暴”。为更好利用学校优质资源,由研究院发起,旨在通过教师开放式的讨论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活动,即“头脑风暴”应运而生。目前,学校已开展三期,分别就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如历史类、竞赛类等培养方式及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学科素养研究小组”。每年3月到6月,以高考导向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素养研究小组”开始进行整合全校资源的工作,其中高学历青年教师占半壁江山。“教育资讯”。收集整理教育政策与案例,定期编写校内教育资讯刊物《月度简报》,每学年编印《国家教育政策与典型案例读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未来,学校会持续探索培养路径,完善用人机制,让高学历教师群体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快速成长为学校教师队伍的先锋部队和中坚力量。这不仅要从培养专业素养、文化认同等方面下功夫,还需给予他们科学合理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激励其不断进步。要让更多拥有高学历、接受长期专业培养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行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高学历名师博士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制冷博士来帮忙
高学历人才未必“低就”
神奇博士感冒了
“半数富豪没有高学历”
高学历人才实现价值谈
博士蚊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