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 雯
区域活动是幼儿获取经验的主要形式。户外艺术区是幼儿开展户外艺术创作活动的区域,而材料投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促进整个活动顺利开展。
“活教育”倡导“精密观察”“儿童教儿童”“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教师采取这些策略,开展户外美术活动,能够充分发展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是以观察为路径培养审美感受。审美感受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在户外美术活动中,我们给予幼儿与环境互动的时间,让幼儿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环境中的事物,在感知、欣赏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通过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不断提高幼儿对事物美的感受力和敏感性。
二是以材料为支撑丰富审美经验。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被材料的外在特征所吸引。在收集、提供户外美术活动材料时,教师需要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关注材料的线条、色彩、纹理、触感等基本特征,借助光影的结合、颜色的搭配、材质的差异等细节变化,吸引幼儿持续地注意、投入地探索,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唤醒幼儿内心蕴藏的美的种子,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
一是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开放性、灵活化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幼儿的户外美术活动充满无限可能。幼儿园层面,户外环境创设做到适当“留白”,为幼儿的想象与创造留下空间。比如,玩沙池边上的轮胎不是由成人涂色美化,而是让幼儿自由涂鸦;种植园的门牌不是由成人定制,而是让幼儿参与设计和制作,等等。教师层面,在计划和组织户外美术活动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由变换、灵活创造。比如,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多种材料来表达同一个美术主题,建议幼儿将某一种材料运用于不同形式的美术活动。
二是营造支持性的创作氛围。一方面,幼儿园需要在户外设置适宜的存储、清洗空间,便于幼儿在户外美术活动时就近取放材料、收纳整理。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可移动的户外展板,将工具使用方法、操作方法步骤以及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作品照片等图文并茂地呈现,在不经意间支架幼儿的户外美术活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起初设立户外艺术区时,教师对户外艺术区域的理解有疑惑。我们引导教师经常带领幼儿一起,走进大自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户外艺术区域不只是将美工区搬至户外,而要在大自然中促进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果投放的材料比较单一,缺少多样性、层次性,过分注重低结构材料,就不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幼儿对提供的材料的兴趣减弱或者对材料的经验达成之后,就无法及时调整材料,以再次激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在户外进行艺术创作时,教师提供的材料大多是本土资源,如贝壳、松果、树枝等众多自然资源。在此之前,幼儿只会将这些材料作为装饰品进行作品的装饰,在底板上进行大型作品的拼贴,或者使用水粉颜料进行颜色的搭配,幼儿的创造都局限于美术作品。教师应当投放多种材质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例如,加入不同材质的板子,感知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加入泥土、沙土,进行立体作品的搭建创造。这些都是需要幼儿开发脑筋,不定时地调整。
教师要将发展目标融合到操作材料中,不局限幼儿的操作方法,让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例如,在户外涂鸦区域,教师放置了水粉颜料,目的是让幼儿在涂鸦区进行绘画创作,敢于表达自己的艺术想法。一开始,幼儿拿到颜料时进行墙面或者地面的美术创作。多次操作后,幼儿自主进行颜色调配。在利用蛋托和毛球进行拼贴的艺术活动中,教师的预设目标是幼儿通过拿取、色块搭配,进行大面积的作品创作。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体验到新的经验,获得新的发展。
教师要相信幼儿,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幼儿以自己的方式与材料互动。在户外音乐区中,我们设置了较多的打击乐器,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往往有一个思维定式,要利用短暂的时间讲解游戏。
在音乐创作时,我们让幼儿自行选择歌曲,然后进行敲击伴奏。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幼儿感受歌曲中的节奏、情感、音色,一起讨论每段应当使用的乐器,以及敲击节奏。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把更多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自主探索、自发学习,让学习和探索充满乐趣。
一是关注不同层次幼儿。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行为水平,他们总是以略高于日常的水平来尝试新的游戏行为。”在户外区域材料的投放过程中,教师只有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阶梯,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户外拼贴区中,大班幼儿有较好的想象力,教师只需提供一个空白底板,幼儿就可以进行大面积的立体创作,如利用葫芦、松果、干花、木板等合作进行大型拼贴创作。又如,中班幼儿对影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影子进行游戏,在影子上进行五官的拼贴,变出“影子娃娃”。小班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度不高,教师就组织简拼贴画活动,在纸张上用吸管、树叶、豆子等细小物品拼贴出比较简单的图形;或者利用树叶进行拓印画,感受树叶的脉络、质感等。除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同年龄段的幼儿也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及时关注投放材料,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调节材料的难度,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有限的材料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是适时调整活动材料。当幼儿和区域材料的互动停滞不前时,教师应当思考提供的材料是否出现了问题:材料是否过难、是否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太过与单一、预设的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结合游戏现状进行材料的调整。例如,在户外编织区,教师提供了棉绳、毛线等绳子,但是编织区域内幼儿渐渐减少。一开始,幼儿使用钩针编织帽子和围巾,后来兴趣渐渐低落。教师在编织区增添了大的粗麻绳、柳条、竹片等,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编织技法,还增添了干花、纽扣等装饰品。这样,幼儿可以在编织成品上进行艺术装饰。户外涂鸦时,很多幼儿涂鸦后就会失去兴趣,教师改变了涂鸦方式,从墙面上改到塑料膜上,并且提供多种工具,在树木之间拉上塑料膜,利用塑料膜的透视性,进行户外写生的艺术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感,在分享作品中增强了自信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获得了发展。
三是追随幼儿兴趣需求投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也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抓住突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充分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例如,有一段时间,班级内许多幼儿过生日,大部分幼儿对生日主题很感兴趣。教师就将那段时期的户外艺术区主题定为生日。幼儿可以在编织区,给自己或者好朋友编织生日帽。同时,教师还投放了大型的泡沫箱子,让幼儿装饰、堆建成大型的生日蛋糕。在“生日”主题活动中,幼儿开展系列艺术创造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投放材料。幼儿还创设了不同的生日场景,如泡泡为主题的生日背景、卡通小人的生日邀请卡、涂满颜料的生日签到台。又如,我园走廊壁上饲养了许多热带金鱼,幼儿对那些金鱼充满好奇。教师提供了透明鱼缸、塑料片等绘制海底世界的图样,用于装饰鱼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