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光
推理小说中,罪犯的犯案手法奇诡多变,而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侦探也始终在探寻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动机是什么?”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人们的行为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揭示表象背后真正的原因,找到真相,并守护它,是对世界之探究的核心。
阿加莎的经典之作《无人生还》中,凶手因法律无法惩戒某些人而“替天行道”;柯南·道尔的《格兰特庄园奇案》中,凶手为守护心爱的姑娘而行凶;横沟正史的《犬神家族》中,凶手为了争夺遗产而痛下杀手……在社会派推理大師松本清张的《点与线》中,当我们知道真正的凶手未被惩罚时,此种黑暗之感更是块垒难消。但我觉得这不是推理小说的全部,这世界有阴影,也有光亮。就像法国哲学家加缪说的,我们“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只是有时候苦难太甚,我们无暇发现身边那束不太亮的光。
奥希兹女男爵的《角落里的老人》中,坐在咖啡厅角落里的老者,喝着咖啡,吃着蛋糕,足不出户便破解了城市里悬而未决的案件。他没有一手物证,只能通过法庭庭审、报纸报道等有限渠道,获得真假参半的信息,通过对人性的洞察,运用卓绝的判断与推理能力,抽丝剥茧,寻找真相,守护真相。
福尔摩斯是另一种典范,他无所畏惧地出现在犯罪现场,找寻隐藏的线索,甚至与罪犯进行生死搏斗。他与莫迪亚诺教授之间的决斗,是侦探小说史上最辉煌的片段之一。莫迪亚诺承诺,只要福尔摩斯不针对他,就能得到好处。但福尔摩斯选择了守护,守护侦探小说中的世界秩序。
我们习惯于想象守护正义和美好的人,总是风度翩翩、仪表堂堂,但推理小说里,这些守护者的外在各不相同——“白发苍苍,举止温和迷人”(马普尔小姐,阿加莎《寓所迷案》);“他身穿哔叽日式裤裙,头戴一顶皱皱巴巴、完全不成样子的呢子礼帽”(金田一耕助,横沟正史《狱门岛》);“这个瘦高个男人让江南联想到螳螂”(岛田洁,绫辻行人《十角馆事件》)……这样的列举可以无限延续下去。这些人不帅也不酷,他们在城市的、乡村的角落里,悄悄地守护着所有人。我还会想起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中的马洛,他在那个如此堕落的城市中,完全是在孤军奋战,守护是一种能力,它需要用洞穿迷雾的理性能力做支撑;守护也是一种意志,意志是有限度的,需要人性之善为其指示方向。
在一些类型的侦探小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案件案头积灰,当事人包括凶手也早已作古,有些案件因为证据不足,无法将凶手绳之以法,但对真相的追求,依旧具有力量。因为真相会照亮人的心灵。前者如切斯特顿的《断剑的启示》,后者如前文提及的《点与线》。对罪恶迷雾的驱散,就算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也可以在人们心中种下善良的种子,结出善良的果实。人们总以为善是软弱的,其实善是有牙齿的,善会让邪恶恐惧,就像那些侦探让凶手恐惧一样。
如果你曾被这束光照亮过,那么,请你也举起这束光,去照亮别人前行路途中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