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亦君
故事的开始是主人公手握一副烂牌:生于贫民窟,母亲酗酒吸毒死于艾滋病,父亲进了收容所,自己流落街头,到垃圾桶里找食物吃,连想洗个干净的澡都是奢望。人生深陷泥潭,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
故事的结局是硬币的另一面:破罐子没有破摔,流浪的女孩尝尽生活的苦难后,最终捧起书本,变成了眼里充满光的哈佛女生。
电影《风雨哈佛路》改编自美国励志演说家莉丝·默里畅销全球的自传Breaking Night。来自贫民窟的莉丝有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但即使家不成家、居无定所,莉丝依然坚持读书,并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为她颁发“无所畏惧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接见了她。
苦难到底是不是财富?一直以来,人们的答案都是相似的——苦難只对勇敢面对它、克服它的人来说才是财富,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苦难是无法摆脱的灾难。特别在内卷严重的社会,顺境成才亦竞争激烈,逆境成功更谈何容易,多少人在困境中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所以,没有人会喜欢苦难。
但影片中的莉丝无路可退。当收容流浪儿童的福利机构的同伴对她暴力相向时,当外公将无家可归的她轰出门时,当母亲去世只有别人捐赠的简易棺材时,莉丝凭着一股在绝望中寻求出路的狠劲,一边打工一边看书,并在学业上一路升级打怪:“我要尽我所能地努力,看会发生什么。”
巧克力在变成巧克力之前都是苦的,想在人生低谷开出希望之花靠的是一步步的坚持。每天在地铁上过夜,来不及抱怨、沮丧,莉丝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努力。就这样,她在两年间学完了四年的课程,曾经蓬头垢面的贫民窟少女逆袭成功,活成了我们钦佩的模样。
影片让人感动的地方还有一处——每次在莉丝要打退堂鼓的时候,老师们总是给她莫大的鼓励。有一次,学校组织优秀学生参观哈佛大学,校长就对心生向往的莉丝说:“他们(哈佛学生)也是普通人,你会达成的,这不是不可能的。”这些鼓励像是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莉丝的梦想。
当然,故事中的少女莉丝不仅收获了学业的成功,也获得了心灵的成长。已经长大的她,对依旧穷困潦倒的父亲说出“我爱你”时,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