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研究的学术视野和方法

2023-05-01 04:33温优华
关键词:潮人潮汕潮州

摘 要:地方学是一项综合学问,“跨学科”“跨域”是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重要的學科生长点。《潮史·潮人·潮文——吴二持潮汕文化研究论集》收入吴二持对潮汕文化的研究成果,共计25篇文章,主要分为三大版块,即潮史、潮人和潮文。其涉及多个学科,有宏观把握也有细微论证;在时间跨度上纵向涉及明、清乃至现当代。部分是先后承担古籍整理课题成果,如《韩江闻见录》《潮州诗萃》《潮州耆旧集》等,这些成果为传承弘扬潮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资源。每篇文章都有相当独到的见解和系统的学术观点,大部分选题具有开创性,这是颇为难得的。同时该书认为潮学研究首先要“抢救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才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吴二持对潮州文化潜心研究耕耘,其“抢救地方文献”的具体实践值得大力发扬。

关键词:《潮史·潮人·潮文》;地方文化;地方文献;跨学科;学术视野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23)09-0086-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1]。地方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优势。地方文化研究在全国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研究成果也是推陈出新、汗牛充栋。吴二持的潮汕文化论集《潮史·潮人·潮文——吴二持潮汕文化研究论集》[2]是值得研读的成果之一。

一、地方文化研究的跨学科

地方学是一项研究特定地域总体属性的综合学问,“跨学科”“跨域”已成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重要的学科生长点。而且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对地方文化研究中,学者们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对局部问题展开了精深细致的研究。钱理群强调,地方文化知识谱系,绝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而是有着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体系,因此其构建过程,就应当是一个多学科、多层面,协同努力、互补递进的系统工程。由此他提出两个关键环节:第一是学科构架”,第二是组织方式。学科构架至少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学、艺术、音像、戏曲等多种门类,多种学科。这种多学科、多门类的研究,也应该是新时代地方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同时要构建好地方文化知识谱系,建立协同合作机制[3]。潮州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一支。潮州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人的迁徙,潮州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因素,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发展而成[4]。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自然也要大力弘扬潮州文化。潮州文化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把潮州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那就是上世纪的事了。1993年,“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指出“潮州学之内涵,除潮人在经济活动之成就与侨团在海外多年拓展的过程,为当然主要研究对象”。詹伯慧指出,要大力弘扬潮汕文化,认识—研究—再认识—再研究,这应是我们今天对待潮汕文化的基本态度[5]。如果从饶锷先生和饶宗颐教授的工作算起,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潮州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几代潮学研究者脱俗求真,守正创新,探赜发覆,厚积薄发,潮州文化研究渐入佳境,且蔚为大观。要深刻理解潮州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就要尽量全面地蒐集、整理和研读千百年间积累下来的地方文献。“只有培育出这样的辩证思维,才算是对潮州文化研究的要旨有比较透彻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局部就是整体,现代的研究者完全有可能从潮州文化的‘局部,全息地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整体理解,从而有助于中国底蕴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出思想与否,可能会成为新的学术世代衡量学术研究成果优劣高低更重要的尺度。”[6]陈春声指出了地方文化的研究的学术目标乃是“出思想”,指出展望新时代潮州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吴二持先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研究者,在近3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将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一领域,潜心耕耘,孜孜以求,因而取得一系列令同行学人瞩目的成果,《潮史·潮人·潮文》即是其有关论文成果的结集。《潮史·潮人·潮文》收入了吴二持对潮州文化研究的成果,共25篇文章,部分是先后承担古籍整理课题的成果,这也是吴二持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这些古籍整理和研究选题都是吴二持首先发起及开展深入研究,具有开创性,如《韩江闻见录》[7]《潮州诗萃》[8]《潮州耆旧集》[9]等,这些新进展、新成果为传承弘扬潮州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资源,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潮史·潮人·潮文》内容多数是与上述几个课题相关,还有《潮汕史稿(清代部分)》[10]和侨批业相关的文章以及潮菜相关文章。顾名思义,书名上就知该书的论文分为三大板块:潮史、潮人、潮文,还包括后面的两个小版块:侨批和潮菜。每篇文章都有相当独到的见解和系统的学术观点。这本书所涉及的多个学科,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细微论证,尤其写到人物,涉及的学科就更多了。该书纵向涉及明、清乃至现当代,这是颇为难得的。

从宏观的把握来看,对清代的潮汕历史进行探索,收入5篇文章,近十万字。清代潮汕史的研究在学界不多见,《潮史·潮人·潮文》中《明末清初王朝更替时期的潮汕社会政治与民生》《清代潮汕海上商贸及手工业的发展》《清代潮汕的农业》《清代潮汕的商品经济发展》《清代潮人东南亚移民对所在国及潮汕本土经济的贡献》等几篇文章可谓弥补了这一研究的空白。这几篇文章宏观论述清代潮汕历史的突出特点,一是阐述了明末清初王朝更替过程中潮汕地区较长一段时间的混乱局面。吴二持结合明末清初时期国家地方的现状,侧重吸取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可见吴二持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与透悟。另一特点是清王朝政权稳定之后,实行了奖励农耕,减少赋税,恢复沿海疆界等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并且主动开放海禁,允许民船出海贸易。潮人抓住开放海禁之机遇,依托沿海优势,积极发展海上贸易,通过海上的循环贸易,拉动潮汕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研究能为后世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吴二持用历史的眼光,条分缕析地把清代潮汕地区的这些特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其考察潮汕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展开了相当深入而细致的讨论,提出了诸多立足于不同学科出发点的观点与方法。如农业方面的农业政策和农田水利建设:堤围、涵闸、陂塘的建设情况,粮食副食的品种、农作制和耕作方法的进步,商品性农业在海上贸易拉动下的扩展等方面,都有很细致的概括叙述。手工业的各门类同样是在海上贸易的拉动下迅速发展。在潮汕地区,差不多所有的手工业品种,都是受到海上贸易的拉动和促进的,因而清代潮汕的手工业,不论是盐业、矿业、制糖业、纺织业、陶瓷业乃至其他,都呈现着这种态势。随着海上贸易的开展,红头船往来的方便,还带动了大批青壮劳动力往东南亚各国移民,这个版块还有一篇文章单独阐述清代潮人东南亚移民对所在国和潮汕本地经济的贡献。海上贸易还拉动潮汕经济进一步发展,许多地区的商品成了国际性交换的商品,加速了货物的流通,使山海货物在交换中升值,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总之,吴二持有关清代潮史的这几篇文章,是很中肯很有份量的。吴二持在跨学科研究中透过现象本身,达到见微知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在宏观的历史叙事归纳同时,进入微观,历史就会更丰富地、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吴二持的“潮人”板块对人物的研究如抽丝剥茧进行梳理,共收7篇文章,每一篇都是掷地有声的响当当的论文,在学界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差不多每篇都是第一次系统正面阐述,系统评价,就是吴二持的文章发表之后少有人再来接触这一论题,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他选题的独特价值。如“林大钦论”中论述林大钦才华横溢,其策论似苏,又超过苏,廷试策一鸣惊人,深深打动最高统治者而被钦点为状元,之后便因其治国方略不被应用,一腔政治热情无处施行而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的论述。文章重点论述封建社会统治者只是争权夺利,只欲显示“爱才”而不用才,导致像贾谊、林大钦这样的才士每每不被重用,酿成悲剧。指出在封建社会,这样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观点是很深刻的,全面、客观、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把握人物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吴二持人物研究的基本方法。

“郭之奇其人其诗”论题,学界研究成果少,《论郭之奇其人其诗》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潮人郭之奇,指出“郭氏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一生秉直节,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其思想受传统文化浸润极深厚,忠君意识极浓烈。个体颇为向往传统出世的隐士,而走的却是安邦治国的入世正途。最后为维持明季残局,多有贡献,为臣死节,视死如归。实现其完善人格”。文章又指出:“郭氏立身处世所持,人生行际所历,以儒家正思想为宗,为基本取向。对于传统文化,他不仅师法孔孟,也熟稔老庄,对历代隐逸之高士,尤为独特的体悟认同。于仕途顺境,能从容治事,忠君爱国;于未仕或非顺境,则颇具高士之风度,能自适其适,显出其处世态度之超然,其文化底蕴之厚积。”吴二持指出其诗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以酬唱纪游为主,也写旅途风光,山川险阻,总体风格轻清空灵,清隽飘逸。后期虽也写山光水色,但较多记事之作,风格沉郁苍凉,幽愤哀思,“字字写心,直逼陶杜”,“幽怨悱恻,直逼楚骚遗响”。吴二持从郭的具体的诗作中去分析,得出郭氏的诗在潮汕历代诗人中,不仅数量最富,其成就也可说是一流的,而且其忠君爱国,颇具高士之风度的精神对后世的教育意义是重大的。

惠来神泉神童苏福,小小年纪,胸怀大志,且有不平之气概,民间传说颇多,但学界对其进行具体研究的极少,该书有一篇专论其诗,尽管苏福诗存世不多,吴二持《论神童苏福的诗》从《遣睡魔》和《秋风辞》去分析论述苏福表现追求功名的执着与壮阔高远之志向;从《送林鼎元》和《纨扇行》去分析论述苏福的“有关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怀才不用的不平,又从其三十首《咏月诗》去品味分析其所表现出来的才思和情致。这样的论述,角度颇独特,分析非常深刻。

《论丁日昌的〈百兰山馆诗〉》是一篇重要文章,丁日昌是潮汕重要历史人物,该文切题的角度新颖,首先概述了丁日昌的生平和诗文成就,指出丁日昌是我国洋务派实干大员,他是以实干而入世,因其实干的事功应时而动,历史玉成于他,使他成為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洋务运动的干将,以其实干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但他并没有意识到向西方学习乃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他不是先觉者而是先行者。故而他的诗虽有成就,但不像龚自珍那样的先觉者具有悲天悯人忧心如焚的悲剧感。丁日昌的诗前期表现传统士大夫的追求功名,追求学而优则仕,自觉认同传统士大夫的行为方式,尤其认同像苏轼那样传统儒士;即使他是因实干而入世,建功立业,在洋务运动中功名卓著,但他的诗歌也基本没有表现近代社会转型的内容,而仍然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文化心态和行为方式。尽管丁日昌的诗没有他的文章尤其公牍那样大的成就,但其《百兰山馆诗》在清代的潮汕诗人中,虽然不能说最出色,然也卓然自成一家,而且是颇有成就的一家。有论者称其诗兼有太白、东坡之长,而又不为所局者,称其诗“独写胸怀、浩浩落落”,而“高情逸韵,令人扑去俗尘三斗”。吴二持对丁日昌的评价中肯,有较好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温丹铭生平事功著述及其对饶宗颐治学的影响》一文,也是论集中重要文章之一。该文首先论述其人其学术成就。温丹铭是清末民初潮籍的大儒,他生于科举末流时代,命途多舛,科考不顺利,转而寻求匡时救国之道,富国强民之策,潜心专研西学,主张变法维新。指出其研究著述范围极广,在金石学、历史地理、地方文献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个人古诗创作也有很高成就。尤其金石学方面之著述,主张传世古史与金文互证,以定古史是非。用考古发现的实物金文、石鼓文与传世古史互证,考释辨正郭沫若、吴其昌、罗振玉、王国维等诸大家研究之疏误,这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次阐述温丹铭治学与文献成就对饶宗颐的影响。文章指出,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是温丹铭同文学堂的学生,两家又是世交,饶宗颐称温为“太夫子”,温丹铭治古史金石及乡邦文献之学,很大程度地影响了饶宗颐早期的治学理路,尽管饶宗颐的治学后来在多方面都有所超越,但其早期受温氏影响,吸取了温氏的某些治学思想与方法,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治乡邦文献之学,甚至包括金石学的传世古史与考古实物互证的方法,饶氏后来备受学界推重的“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等,应该都受到影响。吴二持的这篇文章是学界第一次正面提出并阐述“温丹铭生平事功著述及其对饶宗颐治学的影响”的文章。

“潮人”版块的最后一篇,是《论吴颖的文学研究与治学个性》,这一篇是应《新国学研究》主编王富仁先生之约撰写的,指出吴颖治学涉猎的范围很广,有关于古典文学的古典诗词、古代诗论、古典小说等。尤其是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研究、当代红学史的研究与批评,有较高的成就;指出吴颖还有现代文学的鲁迅研究,尤其鲁迅《故事新编》的研究,前后历经半个世纪,反复辩析论证。吴二持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地方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地方文化品牌,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需要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发挥出形象品牌的积极作用。吴二持重潮汕历史人物研究,客观地再现历史人物,深刻地挖掘人物精神文化内涵,使得人物的文化意义得到更进一步的彰显。

二、地方文献的整理和深挖

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地域研究聚焦的是“地方性知识”及其背后的“地方性”,对于分析和理解地方社会和基层生产生活至关重要,对于整体把握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更好地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的新问题。而且文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具备了很好的时机和社会基础。陈春声强调,要深刻理解潮汕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就要尽量全面地收集、整理和研读千百年间积累下来的地方文献。从饶锷和饶宗颐先生的《潮州艺文志》开始,已经有许多学者和机构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6]。

吴二持“潮文”这个版块,一共6篇文章,其中三篇主要是吴二持校点的三部潮汕文献的“前言”。其实,潮汕文化研究的最初提出,包括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研究中心《潮汕文库》的出版,如吴二持所说,最初的动议都是为了“抢救潮汕文献”[11]。早在1990年6月,《汕头日报》就有过“抢救潮汕文献”的讨论,其中最早提出者如吴颖,他率先撰文呼吁“抢救潮汕文献”,指出“弘扬潮人文化,第一步的基础性工作是潮汕文献的整理出版”,“潮汕解放已经40年了,但这方面的工作至今还是空白”[12]。此文发表后,在汕头文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汕头日报》连续刊载了一组响应支持的文章,对“抢救潮汕文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论证。《潮人》杂志也组织刊发相关文章,加以呼应。吴颖不仅积极呼吁,还书面向当时汕头市委领导提出建议,稍后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加速了潮汕文献抢救的进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首批研究课题,主题便是“抢救潮汕文献”[11]。潮州地方文献中,不但有儒学著作、正史、政书、方志等常见的历史文献,还包括了大量的族谱、契约、碑刻、账本、私人手稿、笔记等可以称为“民间文书”的著述。“抢救”物质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只是具有学术积累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大量收集和整理民间文书、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有自己特色的民间与地方文化的解读方法和分析工具,是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建立于更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的关键环节之一[6]。

该书收入的《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就是吴二持承担首批文献整理课题之一《韩江闻见录》的“前言”。首先点校该书是有较大的文献价值。一是《韩江闻见录》是现存潮汕文献中有较大价值的著作,作者郑昌时,清嘉庆时海阳(潮安)人,祖籍河南荥阳。关于其人生平,现存史籍很少记载,研究郑昌时的资料目前很少,只有《潮安县志》云:“郑重晖,字平阶(初名昌时)。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弱冠补博士弟子员,食廩饩,有声。太守黄安涛以疏治韩江水道下问,重晖献策具图说进,太守深器重之,延为东隅义塾掌教……所著有《说隅》《开方考》《韩江闻见录》《岂闲居吟稿》行世。”二是书如其名,《韩江闻见录》大部分篇幅是据作者闻见所录,因而比较客观。但从其中部分纂经论学之作和一些诗歌、联语,也可略窥其生平思想和价值观念。如卷十中有关儒家经典的阐释,卷七后半部分的诗话诗论,卷九的咏人咏事、咏景咏物的诗歌等。这些从诗言志、文载道的角度,都可视作郑氏思想的间接体现。卷六中有关治海防、治都里的对策,不仅显示了他经济时务之才,其儒家入世思想也跃然纸上。《韩江闻见录》所记主要是韩江流域(即粤东地区)的人、物和事件,因此,对于潮汕本地和旅居港澳及海外广大潮人读者,倍感亲切;对于其他地域的读者了解源远流长的潮汕文化,了解被称为“海滨邹鲁”的潮汕的历史、地理、人文、物产等,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无论从人文,还是从地望方面来说,它都有多方面的价值。

《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该文认为,它记载了潮汕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及遗迹、著名诗文等,使一些本地区文化原貌保留了下来。这些记载,有的填补了史籍记载的空白,有的则可与史籍及别的有关记载互相参稽。其次,潮汕地区特别是潮州的不少名胜古迹、掌故传说和遗闻佚事,其中有部分属于志怪传奇,博物知识相当丰富。卷六中记载了粤东地区的山川形胜,详细记述它们的地理位置、特点,描绘其所以作为胜迹的奇特之处,文笔优美生动,娓娓道来,使读者如入其境,间也插入一些作者本人或其他游览者的有代表性的歌詠之作,为山川形胜添光生色,对潮汕人文地理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再次,该书集录了作者关于地方名胜、古迹的诗歌数十首,还集录了作者怀念交游所及的师友(大多为官宦和士人)的“怀人”诗、“知感”诗,其内容也相当丰富,形象地评价了各人的为人和成就。这些诗作,都有较高水平。在诗话、诗论方面,不少见解也是很有特色的,对潮汕古代诗文研究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另一篇《〈潮州诗萃〉在潮人文化史上的价值》,则是吴二持整理校点温丹铭于民国初选编的《潮州诗萃》这部巨编写的“前言”。温廷敬(丹铭)是民国时期潮汕著名诗人、学者。《潮州诗萃》全书共50卷,选辑了自唐、宋、元、明至清末的潮籍诗人436人,诗歌6530多首,凡百余万字。它是潮州历代诗歌的精粹集成。原本为手抄本、孤本,正楷抄写,线装,两卷合为一册;现藏汕头市图书馆,是现存最有价值的潮汕文献之一。在潮州历代诗歌别集大多数已佚亡的今天,这部诗选集巨编是唯一保存资料最为齐全的一部诗歌集。它将成为我们乃至我们的后代了解、欣赏和研究潮汕历代诗歌的最重要资料,是潮汕文化研究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因而具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

该文首先深入分析选辑者温丹铭先生,对温丹铭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并从史料中发现饶锷与温丹铭的交往情况,饶锷在《复温丹铭先生书》中,表达对温先生教诲的感激之情。温丹铭曾在为选辑潮州诗文萃的“征乡先哲遗集启”中阐明初衷:“俾得众卉纷罗,饱掇春林之秀;群流共集,蔚为沧海之观。岂徒彰微阐幽,先民有作;亦使知人论世,后起同资。”后来饶宗颐2000年为《潮州诗萃》作序,2014年为《温丹铭先生诗文集》题名,可见两代人的情谊。饶宗颐在序中认为,他孜孜不倦,“网罗放失,数十年锲而不舍”,披沙拣金,去芜存精,“条流昭晰,闳博精详。考作者生平,兼扬榷其风格。古今作品,咸萃于斯,诚海涵地负之巨观,足为来学矜式,厥功伟矣”。其次概括论述这部诗歌选集的整体概貌,分析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地方诗歌发展的概貌和文化价值,举证概述潮州历代著名的诗人诗作,像明代的林大钦、苏福、林熙春、郭之奇、许国佐、罗万杰等;明末清初陈衍虞一门的诗歌世家,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相当突出、罕有其匹的,还有像清代的郑昌时、丁日昌等。再次概括《潮州诗萃》这部诗歌选集四个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反映潮汕先贤的人品志节事功;描述潮汕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歌咏潮汕的山川形胜、文化遗迹、地方胜景;叙写歌咏诗人为宦行脚所到。内容丰富多彩,可见其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和文献价值。

《论明代潮人精英的文化精神》是吴二持整理校点《潮州耆旧集》的“前言”。首先对该书的整理的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潮州耆旧集》正是有明一代潮州这批仕宦士人最优秀者之文章精选集,系由清道光年间莅潮教谕,顺德人冯奉初所辑选,共20家37卷,约80万字。该书所据以选辑的原文集,有半数以上已经散佚无存,这就更显得这部选集之可贵,可以说是明代潮州人文之大观。因此,该书的整理校点及出版,不仅对潮汕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意义,甚至对我国整个明代历史也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和意义。其次,就《潮州耆旧集》所选20家文的文献,从学术、经世致用和节操三个侧面对这20家文的品操,作了简要的叙录。《潮州耆旧集》原书为清道光年间刻本,原书已很难找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曾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黄丽松先生的帮助,根据该校冯平山图书馆所藏善本少量影印,赠送相关机构和相关人士。为使这部深具历史文献价值的潮汕地域文献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吴二持花了近五年的时间,细心校勘、断句,采用简体字和新式标点整理出版。

以上三篇在潮学领域都是具有独创性的,另外三篇都是书评:《“岭南词宗  风范长存——读〈詹安泰词学论集〉》《一部不朽的地方桥史文献——读饶宗颐、张树人编著〈广济桥史料汇编〉》《〈明本潮州戏文五种〉版本研究综合评介》,也是有独到的观点。

吴二持认为,就整个大潮汕来说,在“抢救潮汕文献”这个领域,成绩是骄人的。贯穿前后三十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的《潮汕文库》,一直在出版潮汕文献的书籍,无论是校点整理还是影印,从1992年的《翁万达集》,到2020的《汕头城市地图集》,每年都有出版,从未间断。而整个大潮汕,现存较有价值的文献大部分是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的《潮汕文库》里面。而方志一门,则主要是潮州市志办以黄继澍为首的团队,这些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影印整理出版,这一领域,他们几乎也已竭泽而渔。总上来说,在“抢救潮汕文献”这个领域,应该是贡献巨大,功德无量的[11]。

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深入古典文献中、深入历史史实中,扎实开展学理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3]。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古籍研究,梳理中华文化的精神脉络,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知识体系的日益专业化和细分化,地方文献资源往往散落在民间的不同角落,这就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协作与努力,把这些散落的、隐形的文化信息重新梳理出来、挖掘出来,通过历史文脉和历史叙事的梳理,把内在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吴二持为潮汕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做出了许多努力,为搭建好古籍典藏通往当代受众的桥梁迈出了一步。

另外的两个小版块:侨批和潮菜。侨批方面,《侨批文化刍论》一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侨批的定义、侨批的起源、批局的产生及其运作,论述侨批在国际汇兑史和邮史的地位等侨批之独特之处;另一篇则专论侨批业的诚信,概论其诚信的机制和诚信的因素。应该说,这两篇文章在侨批研究的初期是很有新意、很独特的,也是第一次全面论述侨批诚信的有份量的论文。还有一篇是通过评论王炜中先生的《侨批缘》一书,全面地概述侨批从资料收集到申遗成功的整个历史叙事,使侨批从开始的资料收集到文献整理出版,深入研究到提出申遗到申遗成功的整个历史过程,清晰地呈現出来,再有一篇是概述申遗过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继续深入,整理和研究侨批的做法和成果,名为“申遗过后,弦歌不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从侨批研究到申遗的历史叙事,才有申遗过后的继续不断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时以侨批馆为重要的视察点,并加以充分肯定。2020年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里的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等地,看历史、问细节、谈开放、听民声”,“在侨批文物馆,总书记重点了解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14]。

另一小版块潮菜方面,则主要是三篇文章,第一篇阐述潮汕美食的特色、内涵,论述潮菜在上世纪的两次飞跃发展,因而饮誉国内国际,成为著名的美食菜系,进而从内涵和形式两个方面全面概括论述潮菜的特色。这在潮菜学界也是相当有份量的。另一篇则是专门论述潮菜的创新,首先概述中国饮食的文化派流,阐述作为著名美食菜系的潮菜创新必要性,再深入论述潮菜创新的途径,潮菜创新必须遵循的要则,潮菜创新必须注重的几个问题,乃至创新品种的保留与积累。这是迄今为止全面论述潮菜创新的首篇文章也是唯一的一篇文章。

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需要建立完整的框架结构规范和学术体系,更需要一代一代学者的坚持与守望。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多种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中创造、产生新的文化元素,这可说是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都不再是在单一的文化传统之下进行,而是采用多种文化系列的资料,利用多种文化系列的思维方法、治学方法,自觉不自觉地用多种文化、多种思维方式加以比较、融合而进行研究[15]。吴二持的潮汕文化论集《潮史·潮人·潮文》对潮汕地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也存在不少缺点,如对潮人翁万达、林大钦、薛侃、温丹铭等人物的研究还可以继续深挖,以期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总之,吴二持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厚重的学术积累。全书三个版块包括潮史、潮人、潮文,其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具有独特之处,每篇文章都有相当深刻、系统的学术观点,见解新颖独到,颇难超越,这在现今的潮学领域是不多见的。吴二持在潮汕文献的研究中开辟了许多领域,特别是他对地方文化研究的久久为功,是地方文化研究者中的楷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强调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EB/OL].(2023-06-07)[2023-06-08].https://new.qq.com/rain/a/20230319A04GBO00.html.

[2]吴二持.潮史·潮人·潮文——吴二持潮汕文化研究论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20.

[3]钱理群.我和贵州安顺朋友关于地方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实践[J].贵州文史丛刊,2021,177(2):1-5.

[4]千年文脉 论道潮州|潮州文化有什么?[EB/OL](2020-10-22)[2022-10-10].https://new.qq.com/rain/a/20201022A061XP00.

[5]詹伯慧.雜议潮汕文化研究[J].潮学研究,1997(16):11.

[6]陈春声.地方文化研究与中国底蕴学术体系建设[EB/OL].

(2023-03-19)[2023-05-21].https://new.qq.com/rain/a/20230319A04GBO00.html.

[7]郑昌时.韩江闻见录[M].吴二持,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温廷敬.潮州诗萃[M].吴二持,蔡启贤,校点.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9]冯奉初.潮州耆旧集[M].吴二持,校点.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10]吴二持.潮汕史稿(清代部分)[M]//李宏生.潮汕史稿.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

[11]吴二持.《潮汕文库》与“抢救潮汕文”[N].汕头日报,2022-03-25(04).

[12]吴颖.抢救潮汕文献[N].汕头日报,1990-06-22(04).

[1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EB/OL].(2021-02-21)[2023-05-21].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1-02/11/content_77210327.shtml.

[14]时政新闻眼|广东之行第二天,习近平为何赴汕头考察[EB/OL].(2020-10-14)[2023-05-21].https://news.cri.cn/20201014/71079517-5621-7456-be57-d1c6b8d6a19d.html.

[15]吴二持.传统文化、文化沟通与高等教育的选择[J].吉林教育科学,1996(3):21.

(责任编辑:徐瑛)

收稿日期:2023-07-15

作者简介:温优华,男,江西宁都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博士启动项目“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协同发展研究”(QD202247);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学术期刊服务潮州文化传播创新研究”(2022-A-06)

猜你喜欢
潮人潮汕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小“潮人”上门打卡,编辑部上演“T台秀”啦!
潮汕牛肉火锅
西游潮人的对话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潮人”老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