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活载体,小学美术课程是对红色文化进行视觉教育的重要阵地。甘肃作为红色文化圣地,红色文化资源遗迹多,内涵丰富。本文以甘肃省红色美术资源为出发点,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论述了如何挖掘美术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红色美术资源相结合,对美术四大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借助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载体,用实地研学来增强红色美育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关键词]红色文化;小学美术教学;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凝结了党的建设经验,蕴含了党的优秀作风,见证了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思想深刻、视觉丰富、故事鲜活,具有价值导向、精神指引和审美启迪的作用。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本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当代小学美术教学中,用美育来传承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学习党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一、精准挖掘整合美术资源,为学生秉烛铸魂
(一)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化资源整合
搜集、整理和充实红色文化美术课的教学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美术课程的性质相匹配,保留符合时代需求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筛选应满足以下三个要求:一是育人性,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程要具有育人价值;二是发展性,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程,能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三是可接受性,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搜集、筛选和整理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年级、课题和内容的呈现形式,编制了本教材中“红色文化”内容的分析表(见表1)。
由表1可知,小学美术教科书中,没有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有关内容,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红色文化。从内容的呈现形式来看,红色文化在美术教材中多以插图和文字为主;从学习领域来看,多以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为主,很少有综合性的探索活动,这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对教材中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精制作”。
(二)融入地方红色美术资源,弥补教材不足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各类公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运用当地及社会的文化资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及核心价值,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及认同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提高美术学习的广度、深度。”教师不仅要参考教材,还应对当地红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充实课程教学内容。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可以将其划分为: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和陈列馆、红色文化节庆活动。
1.红色革命遗址
甘肃保存了大量的红色革命遗址,包括重要军事据点和驻扎地。如:原宁夏党委旧址、毛泽东东征纪念地。这些红色革命遗址见证了甘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弘扬红色精神、传承革命传统的重要场所。
2.纪念馆和陈列馆
甘肃拥有多个著名的红色纪念馆和陈列馆,充分展现了甘肃对中国革命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其蕴含的丰富的红色文化。如:兰州中共党史陈列馆、甘肃党史馆、甘肃甘南八路军纪念馆等。这些红色纪念馆和陈列馆通过文物、图片、实物展品、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甘肃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为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缅怀英雄、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和学习资源。
3.红色文化节庆活动
为了弘扬红色精神、传承革命传统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甘肃定期举行了一系列的红色文化节庆活动,其中包括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展览、文艺表演和交流活动等。通过举办这些重大的红色文化节,甘肃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和热爱。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铭记,更是将红色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社会的团结、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互相交流、学习,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创新美术教学模式,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创新,将红色文化穿针引线地融入小学美术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之中。
(一)造型·表现领域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VR等信息技术,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色彩搭配等方面展开讲解,让学生在沉浸式感知中感受红色文化,通过美术语言将与红色主题相关的形象和事物表达出来。在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种媒体和技巧熟练地运用起来,开展红色美术绘画,感受创作者背后的深厚情感,在交互式的美术创作中,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
以“小泥人”为例,让学生利用适当的图案及文字,根据与主题相适应的颜色搭配,用手工创作的方法,绘制出一副红色主题的作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用泥塑、绘画、纽扣、丝带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红色主题的理解。“光荣的奖章”课例,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观察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勋章的结构,从而提升学生在造型、文字、图案等方面的设计能力,并在设计勋章的过程中,树立起对英雄人物的敬意。“祖国在我心”课例,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的场景,国旗的摆放位置,人物的位置,动作和与之相关情境的摆放位置,从正面、侧面、背面等多个角度,来进行红色文化作品的设计。“艰苦岁月”课例,学生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在教师的带领下,拿起陶泥,揉、捏、擦、刻……用艺术的形式,将自己心中的情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细致入微的制作,精心巧妙地安排,栩栩如生地呈现,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孩子们对先烈的崇高敬意。以上课例,都是在学生对革命历史事件背景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心去创作一幅作品。
(二)设计·应用领域
设计·应用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对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使用设计创新的基本方法,合理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如运用剪、折、编等手工方法,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创作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设计激情,并指导学生通过画、剪、捏、粘等形式,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从外形、比例、动作、神情等方面,来重现红色文化的造型美、形态美和色彩美,引导学生去关注并欣赏红色经典美术中的红色元素、党史思想,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获得感。
“剪纸故事”课例,利用基础剪纸技术创作红色革命剪纸作品,培养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家乡古建筑”课例,学生观察家乡的一座古建筑,并对其材料(砖木等),形状(亭、台、楼阁、民居等),建造的年代,以及建筑的构造等进行考察,以便更多的了解此建筑的历史、科技和艺术,用写生、记忆画或泥塑的形式呈现此建筑,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能力,而且将红色文化与美术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欣赏·评述领域
鉴赏·评论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力,掌握鉴赏与评价艺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资源,以红色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以美术形式作为载体,对作品中发生的历史革命事件和革命人物生平进行介绍,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在观察、品味和表达中,从绘画技巧、色彩处理和表现材料等不同的艺术视角,对“红色记忆”进行生动的解读,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红色美术作品,将心灵的感动和艺术的体验融为一体。
“小收藏”课例,教师带领学生鉴赏红色文化经典收藏图片,通过对收藏品的鉴赏,学习审美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收藏品的美和功能,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文物遗产的热爱,养成爱护文物、赏识和保护艺术品的优秀品德。“兵马俑”课例,首先用制作模型或实物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制作雕塑所需的基本技巧和所需的材料,切身体会兵马俑的制作过程;其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设计属于自己的兵马俑,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最后通过对兵马俑的艺术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综合·探索领域
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创作等形式,把美术学科内外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融合到一起,进行具有综合性的、多维度的美术创作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所熟知的本地红色文化题材作为切入点,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和交流,并辅以红色音乐、故事和诗歌等红色文化主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与其他三大领域的美术知识、技能结合起来,在构图、色彩、明暗、主题等方面,对红色绘画作品展开自主探究,运用绘画、剪纸、泥塑等艺术形式,展开集体创作。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红色审美的魅力,感受红色精神谱系。
以“策划一次红色出游活动”为例,探究实践内容包括策划、平面和三维设计、素材制作、作品展示等。让学生通过比赛来争夺最佳小导游的称号,通过情境互动、PPT成果展示、绘画手工创作、自由展示等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红色文化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
三、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要将红色基因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血液中,就要让学生亲身进入到红色文化、红色情境中去。学校要利用甘肃红色资源载体,将红色主题美术实践活动融入教学,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革命旧址,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创作美术作品,在提升小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加强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发挥纪念馆、博物馆的美育功能
学校与纪念馆、博物馆等机构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红色精神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并将所见所闻用于美术创作和表达中。纪念馆、博物馆可以定期组织有关红色文化的专题展览,展示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红色精神等。在纪念馆、博物馆中,构建互动体验区域,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体验红色文化。在参观完毕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绘画、手工制作、泥塑等形式,创作出既有创意又有表现力的红色文化作品。通过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通过实地研学强化红色文化情感体验
把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植入中小学文旅研学实践中。美术作品与人们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要积极与当下时代相结合,挖掘、运用、发挥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使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更贴近生活,更有灵气。如,用研学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讲活红色传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研学的过程中学习党史、在行走的过程中体会红色文化,将红色景点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载体,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乡、了解党史。同时也可以选择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建筑器物、人物造型、色彩肌理、标语标识等设计元素,对其进行创新,生产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既接地气,又富有时尚气息的红色文创产品,让静止的美术作品活起来,从而贴近、吸引青少年,并激发他们自发传播红色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利用好美术教材和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对小学美术四大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创新;借助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载体,通过实地研学增强红色美育情感体验,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让红色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在儿童血脉中流淌渗透,让新时代儿童能够从小树立科学历史观,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俊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析[J].湖北教育, 2022(18):64-66.
[2]王新明.小学美术课革命传统题材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21(20):3.
[3]曹培敏.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美术思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以地方美术思政资源为例[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12):4.
[4]练红洲.立德树人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的策略[J].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2(33):193-195.
[5]罗芸.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探索[J].现代教学, 2022(09):55-56.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