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罗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简称“尉迟寺遗址”,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境内,是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距今约5000年。从1989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约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屋遗迹78间,墓葬300余座,以及大量的灰坑、祭礼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历史以及与周邻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动植物资料和动物骨骼表明,距今5000年前,这里河湖相通,平原山地相间,植物茂盛、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为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尉迟寺遗址房基倒塌的墙体中,发现了较多的稻壳拌泥痕迹,还发现粟类浮选标本。这表明尉迟寺人受到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农业生产进入到迅速发展时期。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水器、容器分析,这类器物与酿酒和饮酒有关。只有粮食有剩余才能进行酿酒,大量酒具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水平。兽坑里的兽骨,经鉴定,有鹿、猪、羊,还有家养的黄牛和水牛,这表明尉迟寺人已经有了饲养家畜的习惯,畜牧业比较发达。
尉迟寺遗址还发现有大片的氏族公共墓地,这是当地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从中可以发现成人实行土坑葬,儿童实行瓮棺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埋葬方式,但头向一致,说明当时存在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鸟形神器是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最高档、最有典型意义的陶制品,据专家分析,它不属于实用器具,而应该是象征权威的鸟图腾,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图腾,对研究早期的陶器史、聚落考古史、宗教、图腾等方面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