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钦 李博
党的二十大代表、第77集团军某旅高级工程师张红兴把责任看得比荣誉更重。他在20年军旅生涯中,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诠释了一名军队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张红兴30岁时被特招入伍。 从此他把研究提升部队应对化学危机能力当作自己的理想和追求。2010年的夏天,張红兴奉命前往高原销毁一批待报废的化学危险品。在高海拔地区,这些危险品随时会出现突发状况,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伤亡。到了现场,张红兴显得格外冷静。他结合高原环境特点,积极与部队技术骨干商量对策。深夜,张红兴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加班加点查资料、做方案。经过几天的摸索,他终于找到了一套全新的化学危险品安全销毁的“破毒”方法。
还有一次,张红兴前往某地调研,途经一个地处高原的国防工程施工现场,工事内气味刺鼻,一张嘴就感觉喉咙被堵住了,呼吸十分困难。“高原严重缺氧,这样的环境战士们怎么受得了?”张红兴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战友们改善工作环境。他想为官兵们研制一种集空气净化和增氧于一体的装置,向上级申报立项后,张红兴开始了艰苦的科研攻关。对张红兴来说,空气增氧是一个全新的课目,难度不小。为了战友的生命健康,他不怕难啃的“硬骨头”。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国防工程空气净化装置”成功问世,并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人问:“老张,这么辛苦累得一身病,你图个啥?”张红兴默默地把大家带到荣誉栏前,指着橱窗里36封来自基层官兵的感谢信说:“我研究的每一个课题,都与官兵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入伍以来,他先后主持完成10余项军队科研任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由他牵头研制的某新型化学传感器报警系统,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也牵引推动了军队防化装备的技术革新。他被选入陆军首批“科技英才”智库,还被表彰为“陆军优秀科技人员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责任编辑:宋元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