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张笑艳
摘 要:在精准农业的玉米生产领域中,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通过将玉米的生产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可以解决玉米生产中的问题,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例如,利用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玉米生长期间的气候、土壤、养分和灾害等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为玉米的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智能化技术还可以为玉米的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提供实时监测、精准预测和智能控制,从而实现玉米生产的精准化、高效化和绿色化。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渭南玉米绿色栽培和智能精准管理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玉米;绿色栽培;智能精准管理;技术要点
渭南市的玉米种植现状较好。该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温差大,有利于玉米生长和发育。同时,渭南市在玉米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加强,努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中早熟、丰产、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此外,渭南市在玉米种植中还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如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种植、高效节水灌溉等,有效提升了玉米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渭南市积极构建玉米产业链,加强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协调,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市还推行粮食直补政策,引导农民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来看,渭南市的玉米种植现状良好,未来有望继续发展壮大。
1 玉米绿色栽培
1.1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1.1.1优选玉米品种
一方面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稳定产量高的品种。另一方面应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品种,避免因病虫害而影响产量和质量。再一方面应选择品质好、口感佳的品种,具有更高的市场竞争力。最后一方面选购种子时要注意观察种子的色泽、形状、大小、干燥程度等,确保种子健康无损、发芽率高。在选择玉米种子时,可以参考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建议,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优秀品种名录,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在种植前还应对新购买的种子进行检测和处理,避免带入病虫害或杂草等,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目前在渭南市推广应用较好的玉米品种,包括了郑单958、沈玉21、永玉3号。播种之前要做到精选种子,去除破损颗粒虫害力,对未包衣的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例如使用50%的多菌灵或者25%的戊唑醇进行药剂拌种,使用剂量为种子用量的0.3%-0.5%。
1.1.2测土配方和土壤消毒
土壤整体之前,每亩使用10%的辛硫·甲拌磷粉剂,1.5kg或者使用40%的辛硫磷乳有0.1kg和炒熟的麸皮或者谷子2-3kg制作成毒饵,均匀的撒到地表,结合土壤深翻翻入到土壤层以下。结合目标材料,积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亩产800kg的玉米田,每亩追施完全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kg,复合肥25kg,磷肥12kg,钾肥8kg,锌肥和硼肥各1kg农家肥磷肥,钾肥微肥全部以及40%的氮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到土壤当中,剩余的60%的氮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追肥。
1.2土壤深翻整地
深翻整地最好在播种前1-2周进行,以便在播种前土壤有足够的时间得到充分的松散和充氧,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常用的机具有旋耕机、犁、耕整机等,应根据土地情况选择合适的机具进行深翻整地,尽量避免伤害土壤。通常情况下,深度在20-30cm左右为宜,如果土地过于干硬或碎石较多,则应适当加深。在进行深翻整地时,可以顺便进行施肥,将有机肥和化肥均匀撒在深翻的土壤上,有利于后续的玉米生长发育。果土地比较固结或者石头比较多,可以采取先犁后旋耕的方式,先将土地犁松,再用旋耕机松土。深翻整地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起垄,为接下来的覆膜作业奠定基础。在播种前2-3天进行起垄较为适宜,不要在雨后或土壤过湿的情况下进行起垄。常见的起垄工具有起垄板、轮作器、铧子等,要根据地形、土壤情况和作业机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起垄时一般采用交互起垄,即把两行间隔一定距离的土壤交换起来,使所有的土壤都被翻起来,再利用工具把土壤整平即可。起垄深度以30-40cm为宜,宽度以60-70cm为宜,需要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和土壤状况进行调整。起垄结束之后,选择使用人工或者机械完成覆膜工作。通常地膜选择700×0.08mm的超薄地膜,每亩使用3.5kg,在覆盖过程中两边用土壤压实,每间隔3-5米压一个土腰带,防止大风揭膜。
1.3地膜覆盖
首先,打孔。在地膜上用钻头或其他工具开孔,孔的大小和密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通常每个孔之间的间距为60-70cm,孔径大小为15-20cm。其次,播种。在每个孔内点播玉米种子,种子数量根据孔径大小决定,通常每个孔内点播1-3颗种子。再次,补孔补缝。点播完成后,应及时检查地膜是否有破损或漏水现象,如果有需要进行及时修补以保持地膜的完整性,并清理掉剩余的种子。然后在地膜孔上均匀的覆盖土壤。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小行行距控制在30cm,大行行距控制在65cm,株距控制在28-30cm。紧凑型的玉米品种每亩定质量控制在4500-4000株,非紧凑型的玉米品种每亩地质量控制在3500-4000株。
1.4田间管理
1.4.1苗期管理
首先,查苗。在玉米苗期,应及时检查玉米苗的长势和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主要检查玉米苗的高度、根系、茎叶情况、发芽率等。其次,放苗。苗龄达到要求的玉米苗,可以进行放苗。在发芽稀少或者生长不良的地方,应适当加大密度,增加投苗量,以提高玉米苗的充实度和单株产量。再次,补苗。若出现苗情不良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补苗。玉米补苗时应选择苗龄相同的玉米苗,使玉米苗在生长习性上保持一致。补苗后需及时浇水,以保持苗床湿润,促进营养吸收及新根生长。最后,定苗。在玉米苗期末段,要对玉米植株进行定苗,具体操作为选择苗龄合适的健壮苗,一般选用苗高12-16cm,根长5-8cm的玉米苗。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浸种液、磷酸二氢钾等物质来灌溉玉米苗,提高植株的生长能力和根系质量。
1.4.2大喇叭口期管理
玉米大喇叭口期施肥灌溉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个时期应重点做好施肥灌溉工作。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由于玉米进入了抽雄阶段,需要大量消耗养分。此时应及时进行追肥,以保证玉米植株有足够的营养供给。将剩余60%的氮肥施入田间。玉米大喇叭口期需要大量水分支持其生长发育。因此,在确保土壤排水不差、田间保水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及时增加灌溉量,保持土壤湿润,提高玉米植株的生长效率。注意避免“干旱—淹水—干旱”的情况出现,以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
1.4.3后期田间管理
玉米开花灌浆期是玉米的关键生长期,此时需要进行细致的田间管理。开花灌浆期是病虫害易发、易流行的关键时期。应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发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同时要保持田间整洁,除杂草,防止杂草占据玉米生长空间、消耗玉米养分。在灌浆期,需要增加玉米的营养供给,特别是氮肥的供给,以促进玉米颖粒的形成。但氮肥过多会导致玉米的高茎旺叶,影响结实。因此,要根据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合理调控玉米的营养供给。有条件的可以利用无人机追,施一次液面肥美母使用30-50kg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和1%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洒,提高原则光合作用能力。在灌浆期,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因此要在确保排水良好的情况下加强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玉米颖粒的发育。同灌浆期的玉米植株高度较大,易受风害影响。要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固支撑杆、开挖排水沟等,以防止玉米植株倒伏。
2渭南玉米智能精准管理技术
2.1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技术
首先,传感器技术。通过使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玉米所处环境的气候和土壤状况,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其次,控制系统。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对灌溉量和施肥量进行自动控制。在需要灌溉或施肥时,系统会根据传感器数据自动启动水泵、肥料泵等设备,以确保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再次,数据分析。通过远程数据采集、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玉米的生长过程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随时优化灌溉和施肥方案。最后,机器视觉。借助机器视觉技术,对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2.2玉米数据库技术
玉米栽培管理的数据库技术是将玉米栽培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存储和管理,从而为农业生产、科研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的数据库技术[1]。具体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数据采集。通过农业物联网、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等手段对玉米栽培过程中的环境信息、管理措施、栽培技术等进行实时动态的数据采集。其次,数据处理。对于所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制作出图表、报表等,便于用户进行直观化、快速化的了解和使用。再次,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保证其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查询和应用需求。第四,数据分析。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分析方法,对玉米栽培过程中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规律,为农业科研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最后,数据共享。建立开放、集成的数据共享平台,将所采集到的数据分享给不同领域的用户,促进农业生产、科研和管理的协同发展。玉米栽培管理的数据库技术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共享于一身的信息化技术,可为玉米生产提供各类服务和支撑。
2.3玉米田间管理多媒体和可视化技术
该项技术是指将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介手段,通过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处理和展示,以提高玉米田间管理的效率和精度。运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和控制技术,实现玉米生长过程中声音的采集、识别和播报,如播放语音提示、警报等。利用高清摄像头和网络传输技术,对田地进行实时监控,发现病虫害、灌溉不足等问题,及时应对调整管理措施。通过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土壤质量、叶片状态、灌溉状况等各项数据,制作出直观、易懂的图片报表,帮助农民及时了解玉米生长状况。然后采用3D建模、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2],将真实田间景象建立起来,模拟灌溉、施肥等各种管理环节,使农民对管理决策做出更加准确的预判和评估。最后利用App等移动应用,提供实时数据、管理指导、预警提示等服务,使农民能够更加便捷地跟踪田间情况,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玉米田间管理多媒体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田间情况,提高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提升玉米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2.4病虫虫害智能化诊断技术
玉米智能化病虫草害预防与诊治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对玉米田间病虫草害进行智能监测和管控,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智能监测。通过安装病虫草害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田间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及病虫草害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其次,病虫草害诊断。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田间病虫草害的图片进行分析,进行病虫草害的自动识别和分类,为后续的治理提供有力数据支持。再次,智能预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历史数据和气象预报等信息,预测病虫草害发生的时机和程度,做好相应的预案。第四,智能防治。采用智能化喷洒设备,实现精准喷洒药剂,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配合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对病虫草害进行有效防控。最后,数据管理。管理员工操作记录、田间监测数据、病虫草害信息等数据,建立完善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3]。通过应用玉米智能化病虫草害预防与诊治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工劳动,提高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降低使用农药的数量和频率,从而提高玉米质量和收成,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4玉米智能悬浮植保技术
玉米智能悬浮植保技术是一种利用无人机进行喷洒作业,通过先进的遥感、导航、传感等技术,实现对玉米田间的精准植保管理。在开展病虫害防控过程中运用遥感技术和空中摄像设备,对玉米田间进行精准地图绘制,包括土地高程、植被生长状况、土壤质量等信息的获取。然后利用智能导航系统。采用GNSS导航技术和激光雷达探测,实现精准飞行路径规划和自动化导航,确保无人机的飞行安全和喷洒精度。在智能导航的基础上搭配了植保液体喷雾系统,利用悬浮式无人机搭载高压泵、喷雾器等植保设备,根据田间环境和作物情况,调整喷雾剂量和喷洒方式,实现精准喷洒、节约农药,并且避免了人工劳动带来的人身安全问题。无人机搭载高清影像传感器和红外相机,能够实时监控田间情况,及时发现病虫草害,并进行精准喷洒。将无人机植保中获取的大量数据进行云端处理,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以实现更科学的农业生产和管理。通过应用玉米智能悬浮植保技术,可以实现田间环境和玉米作物的全面监控和管理,实现玉米田间的高效率、低能耗和低损失的精准植保,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结语
总之,在玉米生产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玉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供支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可以实现玉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从而实现玉米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和优质发展。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智能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张会喜,吕霜.基于Internet的专家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矿业快报,2007,23(11):29-30.
[2]姚运生,罗新兰,王秉昆,等.玉米植株形态生长的模拟[J].玉米科学,2000(1):30-32.
[3]彭志良,赵泽英,黄伟秀.贵州省玉米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玉米科学,2005,13(1):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