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速敏
14
第一次拍照
1960年春节(1月28日),雷锋来到营口市东升照相馆,首次拍下了4张军旅生涯照片:一张是雷锋兴奋地坐在军用吉普车模型里,上面写着“奔驰在前线”;另两张是半身照片,其中一张写着“春节留影。60.”,还有一张是大半身照片,上面写着“在部队成长的我。 60.春节”。
这4张照片中,当时是新兵的雷锋穿着带有中士军衔的军装。原来,当时部队有个习俗:新兵要拍照邮寄回家,为了显得更精神,往往都是新兵向老兵借服装拍照。雷锋也没有免俗,借了一身军装拍下这4张照片。
15
第一次挨批
雷锋是一个阳光时尚的大男孩。他的发型是当时比较时髦的小分头,还留个三角形刘海儿。为了好看,他戴军帽时总是将帽遮往上翘,故意露出刘海儿。
有一天,一位副团长看到仰戴军帽、露出刘海儿的雷锋,就批评了他,说部队要讲究军容风纪,戴帽子一定要端正,头发不能露出来,并责令他立即把刘海儿剪掉。雷锋虚心接受了领导的批评教育,从此保持严整的军容。
16
第一次被“查”
在新兵集训期间,雷锋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营口火车站打扫卫生,帮助旅客扛行李、抱小孩,搀扶老弱病残上下火车,让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和旅客都很感动。
车站工作人员问他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他也不说。他们猜测肯定是附近部队的战士,便把电话打到了技术营,希望技术营把这个小战士“查出来”,给予表扬。当时接电话的是时任技术营书记的张时扬。张时扬放下电话,立即向营副教导员姜洪贵作了汇报。姜副教导员当即让张时扬到各个连队去查找,都没查到。最后在新兵连排查,才查出来是雷锋。
17
第一次存钱
1960年2月的一天,驻地营口市建设小学老师曲秀媛在部队大操场边上观看战士们操练。散场后,一个白白净净、个子不高的小战士来到她身边,操着外地口音问她:“大姐,请问哪里有储蓄所啊?我要存钱。”这个小战士正是雷锋。曲秀媛是个热心人,她说:“附近就有,我带你去。”于是,她带着雷锋来到工商银行站前储蓄所。
曲秀媛见他只存了1元钱,便好奇地问:“你咋就存1元钱?”雷锋说:“我是一个刚入伍的新兵,津贴只有6元钱。我一个月存1元钱,一年就是12元钱,积少成多,就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了。”闲聊中,曲秀媛了解到雷锋的苦难家史,并对雷锋有了深刻的印象。
18
第一次作报告
1960年3月开学后第二周,营口市建设小学三年级(三班)班主任曲秀媛邀请雷锋为班里学生作忆苦思甜报告。
雷锋走进教室后,同学们立刻起立鼓掌。中队长陆玉文心情非常激动,用颤抖的手给雷锋叔叔佩戴红领巾。接下来,雷锋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述了他的苦难家史,很多同学听后都留下了眼泪。
报告结束后,曲秀媛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命题作文“我和雷锋比童年”。
19
第一次当演员
为了丰富战士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团里组建一支战士业余演出队。雷锋因性格活泼、多才多艺,被选为演出队成员。他一口气报了诗朗诵、快板和集体说唱等多个节目。
雷锋利用业余时间背台词,很快就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可他的湖南口音太重,把“风”说成“哼”,把“吴”说成“胡”,把“下大雨”说成“下大米”。俱乐部主任陈广生考虑到雷锋练得那么投入,不让他演怕挫伤他积极性,就让他纠正口音。雷锋知道自己的湖南口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矫正过来,便主动提出把自己换下来,做幕后工作,为舞台拉大幕、帮厨师做饭、为演员烧开水、收拾演出道具、打扫排练场等。后来,他只参加了一个25人组成的集体诗朗诵节目《老刘的故事》。
20
第一次当编辑干事
雷锋新兵集训后,被分到了运输连四班,做了一名汽车兵。由于他多才多艺、会写文章,很快被运输连俱乐部聘为编辑干事。
雷锋的 “20个第一次”,无不折射出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都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责任编辑: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