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规定是:“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和思维逻辑水平;有利于培养幼儿参与实践、主动创新的意识,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增强幼儿对未来发展需要的适应能力。下面,结合笔者自身实践谈谈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
一、观看劳动教育影像,增强幼儿劳动意识
通常我们眼中的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但这一理解过于片面。教师应更新劳动观念,尝试用新的劳动教育方式——“静态劳动教育”开拓探索。笔者发现,许多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开展会因天气、场地等因素受阻,而静态教育法突破了客观条件的局限,使幼儿劳动教育适用于更多场景。例如,教师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组织幼儿观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影像资料(如与劳动有关的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等),或是拍摄幼儿劳动、幼儿园厨房阿姨辛苦制作美食以及保育员阿姨悉心照顾幼儿的画面等。通过一系列影像资料的观看和教师的引导,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不容易”等内容的深刻含义。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为幼儿输入与年龄段相贴切的劳动知识,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而且能在他们心里种下劳动的种子,为他们今后的劳动教育打下基础。
二、在学习生活游戏中,助力劳动习惯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因此要把“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教育养成渗透于一日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如在幼儿园,教师指导小朋友们每天早上来到班级就要自己插好牌子、签名,挂好自己的衣物;在吃点心的时候自己取水、洗杯子;吃午饭的时候自己端取自己的饭菜;在午睡时指导幼儿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子,起床后自己整理床铺、叠被子,除此之外,每天安排几个小朋友当值日生,指导他们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外,还要帮小朋友排椅子、挂毛巾、摆杯子、整理等工作;要在教师组织活动时帮忙分发彩笔、纸、本等活动材料;活动后帮忙收拾整理材料,搞好卫生工作;小朋友吃完点心、午饭后帮忙擦洗桌子、整理卫生、倒垃圾等一系列工作。这样,值日生们在体验劳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为同伴服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久而久之,孩子们通过这些劳动,既学会了劳动技能,又养成了良好劳动习惯。
三、开展劳动技能活动,帮助劳动能力提高
劳动教育除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外,还能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使他们“能做事,做好事”,拥有一生受用的劳动内生力。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儿歌童谣、专题实践开展幼儿劳动技能活动,促进他们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使活动内容涵盖幼儿日常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多维度激发幼儿的劳动潜能。
游戏式学习,指的是幼儿的活动是以游戏为主,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帮助幼儿习得各种技能。如“夹豆豆”比赛,学习筷子或夹子的使用;游戏“太阳花开”,让幼儿把花瓣扣到花心上,练习扣扣子等,就是这些游戏,让幼儿掌握了吃饭、穿衣等基本技能。当然,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活角、育婴院等游戏活动来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儿歌童谣式学习,用富有节奏、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进行各项生活技能培养,如叠衣儿歌、穿衣儿歌等。这些儿歌,通俗易懂,充满童趣,有助于幼儿掌握叠衣服、穿裤子等技能。可见,利用童谣和儿歌,培养不同班级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创设“劳动实践区”。根据幼儿的年龄段,提供适宜、安全、卫生的材料,让幼儿做“家务”,以帮助其掌握相应的生活知识。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活动,让幼儿专门掌握一项生活技能,一点一点地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如活动课“垃圾桶的愿望”,以绘本的形式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劳动活动《客家擂茶》,教师先要让幼儿认识各种擂茶的草药,再认识擂茶的工具和擂茶时的姿势,最后再让幼儿实际操作擂茶。实践式活动如擦桌子、扫地、洗毛巾等,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每个学期分年段开展穿衣服、叠被子、切黄瓜等劳动比赛,让幼儿的劳动素质进一步提高。
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的热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教师和家长都需要进行长期奋战。而教师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乐于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要从多方面入手,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幼儿从简单的事情入手,逐步深入,抓住生活中一切教育契机结合本土资源,组织幼儿进行有层次、有特色、有系统的劳动,同时注意及时肯定幼儿的劳动行为,全面地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家园共育,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逐渐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