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晶晶
“把阅读与写作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是否通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倾吐过程中语言表达是否流畅和自然。”这一理念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读促写、以读促悟,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获取信息、准确表达信息、大胆展示自我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
一、读写结合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师要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出发,明确读写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读写结合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学什么、怎么学,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中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标提出的“对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关键语句的意思”等要求,明确让学生明白通过课文的阅读,在学习中努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写前进行搜集资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善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在学习中要逐步养成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准确表达信息、大胆展示自我的习惯。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教师要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确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理论,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明确学习任务群。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标、教材、教参,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明确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其次是细化学习任务群。教师要将学习任务群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再次是选择合适的任务。教师要从学情出发,根据各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目标制订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然后是构建清晰明确的任务链。教师要从“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构建读写结合的教学链。最后是确定合适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根据各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设计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确保读写结合能够有效实施。
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每一个文本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无论是语言技巧、情感表达,还是文章的布局技巧,都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和扩展句子。一方面,在模仿和扩展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对句子的评价更深,文本的兴趣和阅读深度也在扩大。另一方面,有效的模仿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从而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时,老师可以在文本中选择一个短句进行分析,例如“归帆去棹残阳里”,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从生活中选择一种场景,仿写这句话。在这个仿写的过程中,学生感知到作者语言结构的美以及通过模仿实现的内化。此外,通过这种评估和模仿,学生可以充分了解金陵的美,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解读古诗词、文本和其他文本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扩展并使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诗歌或文本中描述的场景,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学习任务群教学理念下的读写结合课前准备
读写结合课前准备,是指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了解文本,并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熟悉教材中的文章。如《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等。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预习,熟悉课文内容、写作特点、表达方法以及写作要求等,为下一步的阅读活动做好铺垫。(二)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本内容是读写结合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结构、表达顺序以及作者的情感等,进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三)关注写作要求。在读写结合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要明确写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自己需要怎样进行写作。
四、引导学生阅读时拓宽和扩展背景知识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只是简单的通过文章表面的文字,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文本,去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感受。特别是对于一些创作时间久远的文本,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当前的高中生的时代相距甚远,学生在阅读时很难理解其内涵,也就无法与作者进行跨越时间的对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拓宽和扩展背景知识,例如讲述作者的生平、性格或文章创作的背景。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深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基础上收集丰富的写作材料,使得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扩大背景知识,以促进学生写作和阅读技能的共同提高。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学生需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习作者表达的秘妙,及时迁移运用,仿说句子,仿写片段。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与品析句子中感受文本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利用习得的方法去练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