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霞
一、偶遇“大概念”
四年前,偶然间读到一篇文章——《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其中的“大概念”对我影响很大。大概念是一个学科核心观念和视角,是需要学生真正深入、持久理解的内容。
如华东师大段玉山教授指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都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即学科的“大概念”。
二、“大概念”指引下的“小设计”
“大概念”几乎为我们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它可以在我们面对一个课题时提供思路,可以补充教学设计中忽视的细节,也可以让我们在备课时综合考量,胸有成竹……“大概念”在教学中意义重大。接下来我结合课堂实践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意义之一——聚焦
大概念引导我们从宏观视角思考课程的价值和本质,思考哪些是学科的重点内容、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由点及面。所以,大概念为我们迅速检索到教学重点提供了方向的指引。
例如“经纬网”一课,这是我本学期开学初在外校听到的一节课,受益匪浅。执教者借鉴逆向设计的思路,先于学习活动设置了表现性任务:台风“烟花”7月21日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强台风,7月25日12时30分前后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沿海登陆(30?N,122.5?E),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38米/秒)。你能地图上找到它的登陆点吗?登陆点在无锡的什么方向?
经纬网是地图的一种类型,“地图是空间表述的一种特有方式”——这是一个大概念,其下位大概念是“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理位置”——这就是我们教与学都需要关注的重点。提前设置表现性任务需要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此过程中,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使得学习不再是知识点的罗列和记忆的碎片化,而是情境——探究——归纳——迁移的过程。大概念的聚焦、指向作用显而易见。
意义之二——联结
威金斯说过:大概念就像车辖,有了车辖,车轮等零部件才能组装起来,否则只能散落一地、毫无用处。
这句话可以用“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微设计进行阐释。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大概念是:我国农业分布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以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一)问题情境创设
根据《中国美食地图》,请你带我们吃遍中国。(要求:同时介绍两种,东西或南北各一种)
学习资源支持:展示《中国美食地图》
学生活动:介绍中国东西、南北的饮食差异。
(二)问题情境创设
请你帮助网上农产品直营店进货,为美食爱好者优选食材。(要求:产于原产地,质量过硬,价格合理)
学习资源支持:进货清单。1.木耳、香菇、松子、核桃……等山珍若干;2.各类海鲜若干(产地直供,冷链运输);3.新鲜牛羊肉若干(产地直供,冷链运输)……4.《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主要土地类型分布图》。
学生活动:1.读图并优选食材;2.阅读图、文,归纳我国农业各生产部门在自然条件影响下的地区分布特点。
(三)问题情境创设
播放《舌尖上的中国》截取视频后提问。1.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和自然条件差异有关系吗?2.南方北方主产农作物有什么不同?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资源支持:1.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简介;2.《中国东部地区农作物分布示意图》;3.《中国农产品主要产区建设规划示意图》。
学生活动:完成东部地区南、北方主产农作物类型、熟制等比较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学习是个体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构建形成新经验的过程,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思维参与和知识内化,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有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由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正是有了大概念这个“车辖”,中国自然环境各要素和农业的地区分布、农业布局要因地制宜紧密关联在一起,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产生联系,学习的价值得以体现。
意义之三——进阶
比如“人地关系”是可以统领任何一个区域学习的大概念。这些概念高度抽象,和初中生的实际经验相去甚远,所以理解大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都是地理学科的的核心概念,即学科“大概念”,这些大概念的养成贯穿初中、高中地理学习过程。
通过聚焦和联结,在不同学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经验和理解用大概念这个总目标始终保持联系,最终真正理解大概念。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海洋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大概念,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中关于“四大洋”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形成的概念是:被陆地分隔且彼此相连四大洋是联结全球各地的重要通道。到高中阶段,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海洋参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海洋和大气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影响全球水热平衡;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海洋环境。最终,学生对海洋环境形成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体会到的是,大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发展高阶思维的过程。
意义之四——迁移
迁移是指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大概念居于上位,而且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深度学习的内涵也强调迁移运用。
2020年7月,中国10大新天府评选揭晓,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农业》的教学中我补充了这个信息。迁移应用之前,我引导学生回顾了本节课知识生成的过程,形成关于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影响农业分布的知识结构,理解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大概念,目的是为后续的“迁移”打好基础。
接着,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生活的太湖平原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但是在“新天府”评选中落选了,这是为什么?若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或思维受阻,教师可提出追问:“上海能不能入选新天府,为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到是城市化发展造成农业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人类活动、国家政策等也会影响农业布局。在问题探究前,教师还可以提供新天府评选的相关材料,为学生探究提供支撑点,引发深度学习。
新天府评选依据:即将由此诞生的新天府可能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但一定是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居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幸福感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貌上相对独立、统一的区域。
太湖平原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是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基地,也是生猪重要产区……“落选原因”的探究反向体现了本节课大概念的可迁移性。教师要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视角反复演练,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不同层级的大概念。
三、结语
总之,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会把握显性的书面内容,更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从学科本质角度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有什么意义或价值”。书本知识的习得、解题能力的操练固然重要,但我们更要思考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落地。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2023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