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怡萌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立足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核心素养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关注学生的能力、品格的发展,而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感体验,以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高中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高中音乐教学中依然有部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习惯将音乐知识讲解给学生听,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也习惯由教师讲解鉴赏,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缺乏有效真实的体验和实践,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得到发展。
(二)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将音乐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目标,从学生如何掌握音乐知识点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构建的是以知识为本位的音乐课堂,没有融入音乐素养培养,影响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策略
(一)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发展审美感知素养
审美感知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具体是指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形式、要素以及听觉特征等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是学生感知音乐美感的能力素养。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学科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审美感知的发展,教师可以多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认真聆听,让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美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品位。音乐聆听要从耳膜渗透到心灵,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音乐作品传递出来的信息,还要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涵,和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选择合适的作品让学生聆听、鉴赏,营造良好的聆听氛围,让学生深入其中感知、体会音乐的魅力。
比如在《学会聆听》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带领学生感知、体验,指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最终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与认知。带领学生聆听不同的作品时,教师要相应地营造对应的氛围,比如对于《快乐的女战士》这一作品,教师要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聆听欣赏,可以布置对应的聆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二)引导音乐实践,培养艺术表现素养
艺术表现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方式展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思想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多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教师可以开展创编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以自己的方式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围绕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鉴赏、欣赏、创造的平台,在实践中深入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将音乐鉴赏和创作结合在一起。
比如学习歌剧、舞剧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创作空间,在学习完相关的内容后鼓励学生进行歌舞剧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展示歌舞剧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的创意,掌握对应的表演技巧,以学生喜爱的方式促进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拓展文化内容,强化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素养是在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是指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对音乐包含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接触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结合文化知识,助力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外国民族民间音乐》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学生要接触不同国家中不同民族的音乐,教师就应该适当讲解外国文化内容,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要接触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师可以拓展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家民族音乐特征的把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引入拓展内容,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师要掌握讲解文化内容的方法和时机,将音乐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效融合,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新的风向标,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重视审美情趣、音乐表现素养和文化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入体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2023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