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东 李睿 陈艳萍 宋贤明
[摘要]雷锋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凝心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探索将雷锋精神的传承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教改实践,有助于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效果,创新高校劳动教育内容,使高校劳动教育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关键词]雷锋精神;传承;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1]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传承好雷锋精神,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劳动,提升大学生劳动意识,其中也包括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与雷锋精神的传承具有相同的目标。
一、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雷锋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在高校形成学习雷锋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学习雷锋同志热爱党和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持永远跟党走的信念,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如若高校大学生都能够以雷锋同志为榜样,积极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承雷锋精神,那么整个高校文化氛围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都会有显著提升。
(二)有助于大学生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
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雷锋精神就是引导大学生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鼓励大学生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境界,值得每位大学生去学习。因此,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有助于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和谐氛围,有助于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2]大学生参加假期返乡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传承雷锋精神、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的生动体现。大学生假期参加返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形式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参加支教活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等都是发挥青年大学生作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用行动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三)有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
“雷锋精神的传承,构成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精髓。”雷锋同志用行动诠释了志愿服务的内涵。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帮助大学生通过雷锋事迹的学习体会雷锋同志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品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参加志愿者的热情,帮助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爱心,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雷锋精神的传承,实现了从雷锋到雷锋们,从志愿者到志愿者团队的转变,实现了从我要学雷锋到人人学雷锋的转变,实现了从个人助人为乐到集体帮扶的转变,使志愿服务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播,“郭明义团队”“蓝天救援队”等志愿者团队都是新时代学雷锋、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典范。同时,在传承雷锋精神的社会实践中,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使大学生实现从学习志愿服务精神,到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的转变,展现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关系
(一)雷锋精神的传承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教育资源
雷锋精神的传承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这与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大学生雷锋精神的传承有助于丰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用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榜样人物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同时,将雷锋精神传承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也能够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完善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另外,大学生在传承雷锋精神过程中的先进事迹,能够成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案例,有助于为高校劳动教育理论教学提供支持。如大学生在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或支教下乡村活动时,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用劳动传承雷锋精神的所思所想所感都能够编写成案例,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资源,用大学生自己的事例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参与度,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雷锋精神的传承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劳动教育理论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劳动方法、劳动技能、劳动态度等,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指导,为大学生更好地传承雷锋精神提供帮助[3]。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需要大学生亲身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如充当博物院、纪念馆的志愿者、参加社区清扫活动、送医送药下乡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用行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奉献精神等也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也是传承雷锋精神的体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能力的提升、对劳动正确的认识等,能够为大学生传承雷锋精神奠定基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参加传承雷锋精神的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义务劳动,让雷锋精神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三、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教改实践探索
(一)将雷锋精神的学习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专题教学
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本质的学习等,将雷锋精神的理论学习作为专题教学内容纳入到高校劳动教育中,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从而正确看待义务劳动和志愿活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劳动创造财富”的正确性所在。将雷锋精神的学习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专题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应该在劳动教育专题教学中讲清楚雷锋精神内涵的演变逻辑,其中主要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实质。第二,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的意义所在,以及新时代大学生传承雷锋精神的方法。第三,雷锋精神中有哪些需要大学生加以学习的高尚品质,雷锋同志对待劳动的态度等。第四,通过雷锋精神的传承对于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五,大学生如何在传承雷锋精神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正确对待劳动。以上理论问题都是需要在雷锋精神专题学习过程中得以解决的。
(二)引导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积极弘扬雷锋精神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提升大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大学生劳动积极性,使大学生热爱劳动,愿意从事劳动。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中,可以通过举办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同时也能够引导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提升自身品德修养。如在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支教、支农活动,用劳动创造价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用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支教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能够能够使大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将所学劳动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支教活动是志愿活动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奉献意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参加劳动活动中传承雷锋精神。又如,大学生参加社区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将劳动教育课程中所学的劳动技能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展现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在参加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体会雷锋精神,从而争做雷锋式的优秀青年。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聚焦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既注重引导大学生将所学劳动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又关注大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在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劳动,有助于大学生传承雷锋精神,提升品德素养。
(三)将传承雷锋精神的优秀案例纳入到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
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案例库的建设至关重要,将传承雷锋精神的优秀案例纳入到劳动教育课程案例库建设中,有助于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效果,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将传承雷锋精神的优秀案例纳入到劳动教育课程案例中,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如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学习雷锋精神的典型,将劳模的成长经历以案例的形式介绍给大学生,有助于大学生准确理解劳动文化,自觉提升劳动素养,从而乐于投身到劳动活动中。选取大学生传承雷锋精神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雷锋精神的优秀案例,还能够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
四、结语
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教改实践,探索雷锋精神的传承内容,能够起到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既有助于雷锋精神的时代传承,又有助于劳动教育的教改实践。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传承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学习雷锋同志对待劳动的态度,分析雷锋同志的高尚道德品质,从而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支撑。在实践研究方面,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将雷锋精神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学习雷锋精神听听习近平总书记的10句嘱托[EB/OL],2019-03-05.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项目编号:LNZYJG2022155)
作者简介:
徐晓东(1974.9-),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睿(1979.8-),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艳萍(1982.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宋贤明(1997.12-),男,汉族,山西临汾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