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洁
(一)
安丘实小刘爽老师的《巧用提问策略,深入文本对话》和内蒙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实验小学徐耀廷老师执教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老师们重视阅读策略指导的同时,也游离了文本,打断了文本的文脉、文气。语文教学似乎成了纯粹的技术指导课。刻意的阅读策略学习,容易导致人文性的迷失,从而弱化了语文学科育人、熏陶的功能。省小语教研员李家栋先生提倡,语文课要用心解读文本,我们觉得,这两堂课,这样做,用心是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早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里就谆谆告诫我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我们平时里提倡文本对话不就是“遵路识真,入境与亲”吗?离开真正的文本对话,又如何“语语悟其神”呢?李家栋先生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合理定位单元课例教学的属性,处理好阅读策略学习与一般阅读内容学习的关系。要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提高运用阅读策略有效阅读文本的能力。
仔细咀嚼李家栋先生的忠告,我们会觉得,这两节课,其单元课例定位不甚合理,策略与文本内容学习的关系也有失偏颇。
(二)
相比以上两节课,董佩霞老师执教的《搭船的鸟》和宋灵君老师执教的《太阳》就显得丰满厚重且有底蕴。董老师、宋老师也注重了阅读策略的引领学习,但她们的课堂不功利、不刻意。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分别是细致观察的方法和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她们的阅读策略指导贯穿课堂始终却不着痕迹。她们的课堂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课堂上时而自由读,时而指名读,时而范读,时而让学生抓住重点词或者加动作想象画面进行感情朗读。她们的朗读指导有目标、有层次、有方法。她们的课堂因势利导,在反复朗读中完成了文本对话。两位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轻松而又自然。我们认为,这样的课堂才称得上真正的精读引领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引领孩子触摸语言,甚解文本,畅晓文理,领悟神韵,才能直达编者意图,直抵学生心灵。
此外,董老师、宋老师的课堂在精读引领、拓展延伸的基础上,还紧扣训练点趁热打铁,及时搞读写迁移,进行了习作练笔。
不难看出,读写结合、夯实语用成为两位老师课堂教学的又一亮点。
(三)
而马俊伟老师的二年级习作指导课上有这么一个场景:在对学生进行习作评议时,一个孩子认为,展示的那篇习作想象不够大胆。这时,马老师趁势让这位孩子说说自己的想象。结果,这位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小老鼠看到电脑里的大黄猫不会跳出来吃自己,一下子就把电脑砸碎了,然后就去找吃的了……没想到,这个孩子的话引发了听课老师的一阵掌声喝彩,马老师也为这个孩子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提笔深思,我们觉得,这是个非常令人遗憾的环节,这样的引导与点赞有待商榷。为什么要把电脑砸碎呢?!可以让小老鼠合上电脑,也可以让小老鼠拔掉电源,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去砸碎啊!二年级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纤尘不染,我们一定要正确引导,避免孩子遇事采用粗暴简单的做法,而要学会思考。看似一个不起眼的课堂细节,教书育人,重任在肩的为师者在处理和引导时却应思忖再三慎之又慎!
(四)
本次全国小语课堂展示,《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成了同课异构课。至少有三位老师上这课书。观课中,我们发现,几位老师无论课上得精彩与否,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师们只从一个层面解构了文本。大家都认为,老屋倒不了的原因就在于老屋有一种慈悲为怀的菩提心肠。如果让老师们评价一下老屋,估计几位老师送给老屋的颂词也许就是宽厚、仁爱、庇护、遮风挡雨……这固然是文本本身呈现给我们的一个很明显也很重要的语文元素。但仔细玩味,我们觉得,几位执教老师忽视了文本本身另一个层面的资源。如果我们站在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角度,就会发现,那些小动物小昆虫其实也一定存在着对老屋的爱怜与不舍。也许小动物们一直就是老屋的邻居,她们都知道老屋已是风烛残年,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出于对老屋的爱戴与怜惜,她们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她们一定会拯救老屋。文本的那些情节,也许正是她们在想尽一切办法来延续老屋的生命……这让我们想起了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童话与《最后一片叶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捕捉的都是生活中平凡而又不幸的人物灵魂上的亮点。这篇童话好就好在让人性之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我们觉得,解读文本时,老师们如果能将此文本资源顺势拓展一下,呈现出这样两个层面,文本当中的人性真、善、美也许会更加熠熠生辉。
教坛寂寞书当海,课里风流爱作灯。两天来,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一群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亲爱的老师,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拓荒者,那就让我们成为一个追随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