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运用

2023-04-29 00:44:03张蕊珠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母鸡自然段趣味

张蕊珠

一、运用在理解课文主题思想中

《读不完的大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体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和乐趣,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与自然的接触机会少,对动物、植物的了解不多,所以本课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一些精神呢?一方面是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走出家门,用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大自然,为上课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就需要利用一些有效直接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本文的第3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伴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读完后教师请学生分析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花和草,预设中的答案应是从颜色方面来写——有红的、黄的紫的和蓝的(出示相应图片)和从形状方面来写——花的形状不同,草的叶子形状也不同(出示相应图片)。在这一段的中心句第一句里有一个关键词“趣味”。利用这个词向学生抛出问题:“作者通过花草来写“趣味”,为什么趣味在于不同,在于独特?”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动画设置将原本彩色的花全部变成黑白的,把原本各种形状的花草都变成同一种形态,提问学生的感受,大家会感到无聊、枯燥甚至有些悲伤。“每天习以为常的美一瞬间都消失了,这时我们才体会到它的有趣和可贵。”之后再将图片恢复成原本的样子,提问学生的感受,学生会觉得“失而复得的美更令人珍惜”。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请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同就有趣味,学生的脑海中有了对比的画面,回答自然不会生硬。

在文本理解到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大自然教给我们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如果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的,我们会觉得很枯燥,很无趣。世界因为不同才精彩。那么你们呢?你们找到自己的样子了吗?你是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有自己的样子,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思想呢?”启发学生深思,再次让学生伴乐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不同的植物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教学第4自然段中。

我家房子前后栽有各种果树,有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在不同的时间里,它们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刚从树上摘下的果子,味道格外鲜美。

稍有不同的是,如果说第3自然段是反向比较——全部相同的无趣和各式各样的有趣,那么第4自然段则是正向比较——不同的种类之间,不同的趣味各是什么。

首先,教师出示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的图片,提问学生是否都品尝过这几种水果,最喜欢的是哪一种。接着再根据水果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进行小组讨论:假如你是果农,要推销你最爱的水果,你会怎么说服顾客购买呢?最后进行上台展示,台下的学生边听边思考:如果你是顾客,你会购买他们的水果吗?为什么?

这一段写果树,用了三个“不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花”“不同的果”,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展示图片,让他们在视觉上感受到果树的不同,再请学生谈谈尝过的水果的滋味,让学生在味觉上感受到果树的不同,最后,请学生扮演果农,说一说不同的树结不同的果,苹果脆脆香香的,桃子甜甜蜜蜜,橘子柚子有酸有涩……再次加强了学生对于不同果树和水果的印象,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有关水果的知识面。

二、运用在把握作者写作特点中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机敏、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为了表现鲁迅描写人物的语言精练和突出特征,教师先出示教材原文: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再出示一段教师自己对闰土的描写:

他长着一张圆圆的脸,脸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有高挺的鼻梁,小小的嘴巴。脖子上还套了一个银项圈。

此时再请学生将两个文段进行比较,讨论你更青睐哪段外貌描写及原因,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观察出鲁迅对闰土的描写更加具有针对性。根据这些外貌描写,我们可以判断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从“戴小毡帽”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反观老师的描写,虽然用了成语,也很细致,但是并没有抓住人物特征,反倒显得有些啰唆。

如此使用比较教学法,不仅给学生理解“鲁迅描写人物的语言精练和突出特征”这个知识点一个抓手,也为后面“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模仿写一位熟悉同学的外貌”这一写作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学生们通过猜测别人写的是哪个同学,都尽力要把自己笔下的人物写得典型些,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师生之间其乐无穷。

三、运用在单元一体化教学中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为此编排了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两篇文章,同时在《母鸡》这一课的课后习题中也让学生比较《猫》和《母鸡》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那么,我们就可以借着教材编排的“东风”,通过实践比较法来贯彻单元一体化教学。

两文的相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二)选材具有典型性。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通过对典型事例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跃然纸上。

(三)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 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就站在老北京的胡同口,听街坊邻居说自家动物的趣事,是那样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不同之处则是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一文的情感表达及写作方法与其他两篇略有不同,这点可在授课时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可以“作者到底是喜爱母鸡还是讨厌母鸡”为议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找出相关句子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明白表达的是喜爱之情后,可继续设题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像《猫》那样直接写喜爱,而是写了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更能传达出内心对母鸡的一种敬意,这种敬意比单纯的喜欢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

运用比较教学法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猫》和《母鸡》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更串联起了整个单元,对于当下统编教材单元一体化教学具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比较法应用的范围很广,大而言之,可以从不同课文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比较。小而言之,乃至于一个词语和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当然,每次比较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单元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都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关的教学目标,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大格局,甚至是跨学科地来进行语文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母鸡自然段趣味
母鸡
母鸡下蛋
母鸡
午睡的趣味
特别文摘(2016年24期)2016-12-29 21:03:08
美丽的秋天
小母鸡回来了
幼儿园(2016年6期)2016-04-26 10:57:10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