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一轮备考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3-04-29 00:44:03黎月辉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三新语法解题

黎月辉

高考语文主要以“阅读”和“表达”两种形式进行考查,如果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阅读就是大半壁江山了。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这“三新”背景下,一轮备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如下。

一、明确一轮特点和目标

高考备考一般分三个轮次复习,第一轮复习战线最长(6~8个月),是打基础,构建知识体系阶段,是需要全面、系统地回顾基本知识的阶段,又称“全面战争”。一轮复习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系统”,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努力使学生对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知识弥补起来,杂乱的知识条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1]当然,“全面”复习也应有所侧重,并非不加思索、平均用力的“到边到角”。应通过研究《新课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近五年高考真题,确定主干知识和重要考点,并对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重点突破。

“三新”背景下,新老高考衔接,守正创新,稳中求变。立德树人,提高素养;注重基础,加大阅读量;反套路化,去模板化,这就要求语文一轮备考以“读懂”为主,让80%的学生拿到80%的分数,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二、走好阅读能力培养五步

阅读能力的养成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在一轮备考中,我们需要精心规划,循序渐进,遵循“五步走”原则,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狠抓基础落实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轮需要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来龙去脉。这里的基础主要包括语法知识和教材知识。

关于语法知识。读懂的背后就是语法的支撑,遇到阅读障碍(即读不懂)时要用语法来解构。备考中语法专题的目标是,有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知识框架后,通过平时对语法的相机重复,实战应用不断内化知识,最终能用语法知识辨别并分析文言特殊句式和病句,能应用到压缩语段和相关筛选信息的题目中。

关于教材知识。教材是最好的例子。我们要树立“教材本位思想”,通过分类梳理教材内容,夯实各种知识能力的基础。文言文可以用两周甚至更多的时间按课文分知识点整理并练习巩固,杜绝直接看参考译文的死记硬背,多检查“联系”法和“猜读”法的运用。文学类可以通过选典型的课文一文多练,参悟“读懂”,带动各种知识点的学习。

(二)激发阅读兴趣

文本具有“可读性”,读后收到“获得感”,这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两大思考点。

营造氛围,让文本与社会热点及现实生活相勾连。学习论述文,课堂上多谈“社会热点”,多读“时评文”,多交流关于科学、传统、审美等话题,让学生从心理上“去陌生化”,有探求更多知识的欲望。

读写结合,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学习分析说理的方法。学习信息类文本,教会学生活用素材,模仿论证结构和语言,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阅读小说,也让学生尝试着创作——根据提供的“三要素”构思反映不同主题的小说;或者根据相同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物和环境中如何体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兴趣。

创设活动,在不断获得“成就感”中培养阅读兴趣。诗歌阅读中,通过朗读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通过搜集同类型诗歌(同作者、同时代、同主题等),分享比较出的规律等,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到自己能力提升同时,也对诗歌有了更多探索的欲望,从而不断激发阅读兴趣。

(三)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归结为解决三个问题:写什么(内容)?怎么写(结构技法)?为什么写(主题)?但不同的文体,阅读的抓手和侧重点就不同,我们需要依据文本特征教会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论述文,应该关注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把论证结构(思维逻辑)作为阅读的突破口;小说,主要理清情节、环境、人物的关系从而探究主题;散文,可以抓住线索内容,把品味语言、技巧和主旨作为重点。有清晰的文体阅读意识,能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做到心中有数,更轻松读懂文章。

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品质。比如: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做批注;专心静气阅读的品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求知欲去读书,心无旁骛,只专注于阅读。

(四)构建知识体系

建构知识体系,胸中有丘壑。每一个专题复习之前,首先要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做到心知肚明,对症下药,不做无用功。对每一个专题的监测,学生多多少少会有所了解,只不过不够系统化和条理化。我们可以让学生依据备考资料先从整体上绘制该专题考点考题的思维导图雏形,通过回顾和预习梳理答题的方法和步骤,对存疑处用红笔标注以备后面复习更有针对性。大专题下的每一个小专题结束,都对思维导图进行再整理,补充完善。

(五)训练解题思维

于备考而言,阅读是为了解题。怎样做到读懂就能答对答全,甚至读得不太懂也能答对题呢?这就需要训练解题的思维。扎实训练基本技能、理解感悟基本方法。

1.精挑训练的好题。题是永远做不完的,好题却是有限的。需要我们从题海里去粗取精,真正把练习数量降下来,把练习质量提上去。让学生在做“好题”时,学会一般方法、把握典型问题。

2.挖掘思维的深广度。在解题训练中,要避免简单重复,要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训练技能、掌握方法。(1)确立“同一律”的阅读解题原则。(2)树立“题目是答题的条件”的意识。(3)构建科学的解题思维系统,向规范拿分。(4)多问为什么,寻找症结,及时总结规律、提升能力。(5)让学生自命题方式倒逼他们打开思维。

在一轮备考中,需要逐个专题过关,我们要让学生先熟练解题“模板”(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模板”),通过解题训练促进思维发展,让思维从“入模”走向“去模”。

三、发挥落实能力的“三性”

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老师讲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平时经常听老师说“这种题我刚讲过了”“都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了,还是不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挥以下“三性”。

(一)学习自主性

这里的自主学习包括自主预习、练习和课堂的积极参与,体现“我要学”的思想。在1+1课堂,学生的自主性表现为:第一个“1”是要及时巩固上一节课的知识,然后认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第二个“1”是要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展示,调动积极思维,不做旁观者,而做课堂的主人。

(二)讲评针对性

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预习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评:讲难点、重点、易混点、薄弱点;讲思路、技巧、规范。“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讲授”给他人听。通过自己“讲”,促进深入探究和思考,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指导学生个人或者小组代表面对全班讲授,主要讲清思路、方法、步骤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一课一得,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问题,突破一个知识点,不求面面俱到,否则感觉什么都讲了,但是收获甚微。

(三)总结及时性

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总结反思要及时,查漏补缺要跟上。总结除了利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还要对错题和典型题进行再分析整理,归纳出规律和自己做题的经验。讲及时,就不要等问题堆积;讲及时,也要讲利用“遗忘规律”及时“回头看”。

总之,在一轮备考中,以“读懂”文本和问题为基础,在激发兴趣、指导方法、构建体系和训练思维上下功夫,注意发挥“三性”,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学生阅读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注:本文为市级B类课题《“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三新语法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解题勿忘我
纵览之“三新”
旅游纵览(2016年4期)2016-03-29 11: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