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烧纸的习俗,带来不少的麻烦。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清明节前后,有80%以上的火灾,特别是野外大火是由这个习俗引起的。造成的人力、物力、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为此,我们决定运用调查采访、查阅资料、数据比对等多种方法对这个习俗展开调查。
我们利用亲属关系,从农村、城镇街道普通百姓、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包括部分官员)三个层面开展了调查。调查的问题包括“你为什么要烧纸?”“烧纸的意义是什么?”“你知道上坟烧纸的来历吗?”“上坟烧纸的危害有哪些?”“你愿意更换这种祭祖方式吗?”等几个问题。
在每个层面一百份的调查中,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出奇一致,基本都是:怕先人受穷,或者孝敬祖先、求祖先保佑等。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有:表示孝心、向祖先汇报自己的财力、展示后人的兴旺发达等。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基本是不知道或者老一辈传下来的。对第四个问题的回答是都知道容易引起火灾。最后一个问题则85%的人回答愿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个广受争议的习俗存在理由并不充分。并且绝大多数人认识到这个习俗危害大,愿意更换。鉴于此,我们决定对它的来龙去脉做一番调查。于是我们设计了下面的调查方案:纸张出现前中国人是怎样祭祖的;清明节祭祖的由来,烧纸的习俗是怎样产生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在《周易》卦辞查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大意是,祭祀最重要的是虔诚、庄重,哪怕是还没献上祭品,庄重也已经显示出来了。《左转·曹刿论战》中也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据此,我们大致知道,古人祭祀就是把牲畜和玉器、丝绸陈列在特定的地方。《礼记·祭法》中有“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意思是烧柴于泰坛之上,是祭天的礼仪;埋祭品于方丘之下,是祭地的礼仪。这又告诉我们,祭品是如何处理的。在这本书中,只有祭天要“焚烧”,其余都是“掩埋”。书中提到祭祖,是“设坛而祭”,但没有提到如何处置祭品。但我们推断,大概率是埋,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地下。
清明节祭祖习俗,普遍认为源自“寒食节”。寒食节始于春秋,是为了纪念名臣介子推,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后来由于寒食节就在清明前一天,故二者合而为一。问题是寒食节是“禁火节”,寒食节的祭祀肯定是不能烧纸的,到了清明节怎么就开始烧纸了呢?
我们查到魏晋时期就出现了纸钱。唐代《封氏闻见记》说“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但是,我们没有查到这时烧纸钱的资料。中国自古就有给逝者随葬货币的习惯,魏晋的纸钱大概率是代替随葬货币的,是埋的。我们查到的最早烧纸记录是《旧唐书·王玙传》:“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
为什么改埋为烧了呢?有人认为是受古代祭天礼仪影响。我们觉得不靠谱。因为这个变革大违祖制,颠倒了天地,如果能相互影响,为什么区分了上千年?也有人认为,是受到印度或中亚习俗的影响。印度人、中亚人认为,可以用火将祭品传递给鬼神。这个倒是有可能。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认为:这上坟烧纸的习俗应该是一项“传错了”或是受外来文化“污染”了的习俗。既然错了就应该纠正回来,污了就应该洗洁。
点评
这是一篇揭露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文章开头交代调查背景、原因。采用两次调查的方式,把问题存在、产生的原因调查得清楚明白,结尾呼吁解决问题。调查方案设计简练实用。调查对象的选取、材料的查找注意了典型性、代表性。全文虽然没有标注“三部分”,但严格按调查报告三部分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