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方
有一个人,由于他的努力,雷锋如愿以偿参军。又由于热爱雷锋、宣传雷锋,过度劳累而过早离开了人世。他就是雷锋生前所在团司令部军务参谋戴明章。
关于他和雷锋,人们留下这样一段话语: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去匆匆,心系雷锋。
死而无憾,生而有功,只是差钱,就不差情。
以上两行文字,说的就是戴明章。青年时期的戴明章,匆匆来到辽阳接雷锋入伍,晚年在家整理雷锋资料时不幸猝然离世。他怀着深情倾一生所有,出版60万字的《回忆雷锋》一书,但没有收回成本,搭进去2万多元。
戴明章1930年出生在辽宁省本溪市,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到1960年5月,在雷锋生前所在工兵团任军务参谋,负责接收新兵和新兵的分配工作。可以说,他是雷锋生前所在团第一个结识雷锋的人。
1959年12月8日,戴明章等接兵人员来到了接兵地点——辽阳市。12月22日新兵体检时,他第一次结识了雷锋。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一大伙人围着一个不太高的小伙子,听他挥舞着小拳头大讲家庭如何贫困、怎样受帝国主义压迫,表示参军是为了保卫祖国、为阶级弟兄报仇等等,慷慨激昂。当他见我凑拢过去之后,便靠近我,并用手拉着我的衣襟,缠住我非要我批准他当兵不可。经我询问体检组的护士小魏这个青年的名字时,她告诉我叫雷锋。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好青年。”
这日记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雷锋给戴明章的第一印象。
当年雷锋参军一波三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他的档案不健全……
雷锋之所以在新兵集中的第7天,也就是登车启程的前一天才换上军装,问题就出在政审上。因为雷锋所在的弓长岭矿焦化厂的党总支书记李钦荣太喜欢雷锋了,舍不得雷锋离开。一想到雷锋雨夜里用自己的被褥盖公家水泥,抢建厂房时在泥坑里用双腿搅拌泥浆,深夜里打着手电看书学习等,他便心生4个字:“不让他走”。他使用了釜底抽薪的策略,让工厂征兵办的同志设法留下雷锋,征兵办的同志便在雷锋的政审表上“动了心思”。
这时的戴明章和雷锋一样,为雷锋的政审手续不全而奔波。他五次三番与兵役局联系,但都没有什么进展。最后,他要求兵役局给一个结论性意见,一个姓纪的助理员说:“工厂的保卫部门不给出具政审表,原因是1958年雷锋进工厂时没有原始档案。”
那个时候,正是强调政治的时候,政审是头等大事,谁敢带一个没有政审手续的新兵入营?戴参谋勇于担当,他觉得,自己身为参谋,可以参与,可以争取。
于是,他决定把雷锋入伍的事作为一个特殊情况向团长报告。他几番动脑,终于寻找到一个依据:接新兵有条规定,新兵带回部队后,要进行适当时间的检疫隔离和新兵训练。在此期间,如果发现新兵的身体条件和政治原因不适合留在部队,允许作新兵退回处理。但新兵的缺编人数,上级不再补充。
1月7日傍晚,戴明章通过电话给团长吴海山汇报了雷锋的情况,并请示可否带回雷锋。吴团长回答说:“你们看着办吧!”团长这么一句看来比较平常的话,对于戴参谋来说如获珍宝。因为他拿到了“尚方宝剑”。
随即,他在新兵的机动名册中,填写上雷锋的名字,最后向辽阳市兵役局递交了一共358名新兵的名册。当天深夜,也就是出发的8小时前,雷锋才换上军装。他激动得彻夜未眠,脸上挂着笑容,又是蹦又是跳的。
新兵入伍后的第5天,也就是1960年1月13日,戴明章又从营口返回辽阳,给雷锋补办了政审手续。其实根本不是什么补办,雷锋的档案很完整。在移交档案时,兵役局的纪助理员说:“戴参谋,你真是雷锋当兵的贵人。没有你的努力,雷锋当兵的理想肯定落空。焦化厂把雷锋的档案藏起来不给,认为你们没有办法,到现在李书记还不死心呢!”
雷锋入伍后,如果不分配在运输连,不当汽车驾驶员,也许雷锋的未来人生是另一番前景。可恰恰这个戴参谋似乎与雷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分配新兵时,有意把雷锋分配到运输连当汽车驾驶员。当然他有足够的理由:雷锋在家乡开过拖拉机,在鞍钢开过推土机,有技术基础。甚至他还准备在雷锋学会了汽车驾驶技术后,协调把他调到团机关,给首长开小车。
1960年6月,也就是雷锋入伍半年后,戴明章被调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部军务处。从此,雷锋在团里,戴明章则去了沈阳。雷锋成为典型后,于1961年春来沈阳做报告,特意到戴明章的办公室看望,两个人格外高兴。中午,戴明章留雷锋在机关食堂一起就餐,他们边吃饭边交谈。雷锋说:“戴参谋,多亏了你,若不然,我当兵是无望的。”雷锋还悄悄在他的耳边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在去年11月入党了。”戴明章听后十分高兴。午饭后,戴明章一直把雷锋送到大门外。雷锋走远了,还回头向他招手致意,他一直看着雷锋远去的背影。
1962年8月15日,传来了雷锋牺牲的噩耗。戴明章痛哭不止,他伤心地说:“这么好的兵,这么好的人,怎么就在部队生活了951天呢?怎么就在人世间生活了7910天呢?”
1993年,在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30周年、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戴明章编写的长达60万字、包括陪伴雷锋成长的142个人的回忆文章汇集的《回忆雷锋》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为了这本书,戴明章用了30多年时间搜集积累素材、整理资料。他沿着雷锋的足迹,走遍了雷锋曾到过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辽阳、铁岭、营口等地,又南下广州、深圳、长沙、北京、南京、浙江及雷锋的家乡望城县和安庆乡,行程12000多公里,与100多位雷锋的“知情人”见面。之后,他用了620多个工作日编写《回忆雷锋》,对外发函385多件,共96300多字,收到回函和处理来函203件。征得与雷锋在一起生活、学习、工作过的142人的回忆文章。其中,包括在土改时给雷锋分得土地和房屋的乡长彭德茂,雷锋读书时3个小学的老师和同学,望城县委书记及同事们,团山湖农场的领导和农友们,鞍钢的车间主任、书记、师傅及工友们,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同班战友们,团长吴海山、政委韩万金、政治处主任刘家乐及王良太将军等。
戴明章还应邀在全国各地作雷锋事迹报告。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在更高的层面上,感受和认识雷锋,解读和诠释雷锋。他本想根据自己对雷锋的感受,在新世纪续写关于雷锋的新篇章,可2006年的一天,他正在家中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在没有任何征兆和准备的情况下倒在办公桌前,时年77岁。
戴明章病逝后,家人把他生前存留的大量雷锋资料,包括他本人的几千篇日记和几十万字手稿,以及几百名雷锋身边人的第一手资料,还有关于雷锋的其他的大量材料,全部捐献给了抚顺市档案馆,成为这个档案馆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