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本学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与异化的扬弃为理论构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的必然环节,第一次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有机结合。正确认识并领会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当代中国;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性,借以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异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的概念
(一)异化的概念
异化原意是指分离、疏远、陌生化。[1]17-18世纪,异化的概念主要指关系的疏远、财产的让渡或权利的转让。黑格尔所理解的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异化[2],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把神学归结为人类学,并系统阐述了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反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进行借鉴,完成了《手稿》的写作,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3]。
(二)劳动的概念
人对自己的确证主要是靠生产劳动。劳动是人所独有的,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4]自由是指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享有自由,而动物不懂得尊重客观规律。自觉就是有意识的,人能够把劳动过程变为自己意识的对象进行观照,而动物不行。人是在目的的引导下将意识变为现实,而动物依靠本能。他还强调,劳动、物质生产是感性世界的现实基础,自然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按照自己被人的劳动改造的程度而存在[5],人和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
(三)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他在《手稿》中指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的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表现为对劳动者——工人的奴役,这种工人从事的但反过来奴役工人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它与作为人的类生活的劳动相对立”。
二、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提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物质世界的增值同人类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不为工人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工人的异己的力量,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拥有的产品越少,越是受到产品的奴役。[5]
(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外在性、强制性、异己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的第二重规定性。外在性体现为“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5]。强制性体现为这种生产劳动是被迫的、强制进行的劳动,劳动不是自主的活动,也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异己性体现为只要这种外在的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逃避这种劳动,这种活动无疑是人对自己自身的完全丧失。
(三)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5]。诚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活动异化了,人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生活也就变成了生活本身的手段,使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四)人与人相异化
当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生命活动、类本质相分离时,就意味着其他人对工人本该拥有的东西的占有,因而必然导致人与人相对立、人与人相异化,进而导致两极分化——资本家的奢侈和工人的赤贫。异化劳动的对抗性质暴露了资本主义的非人性和反人道性,也暴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非批判性。从人与物的关系推演到人与人的关系,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扬弃
马克思在《手稿》中先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后追溯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又指出了扬弃异化的路径:扬弃私有财产,消灭私有制,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实现共产主义。
(一)异化劳动的根源
《手稿》阐释的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相对立的社会关系。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其所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是由异化劳动决定的,同时又反过来成为劳动借以异化的手段,进一步加剧劳动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扬弃
马克思从政治学与哲学相结合的角度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5],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条件下,私有财产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自我异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私有财产内部矛盾运动发展,最终实现劳动自我异化扬弃的过程。他强调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
四、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起点上的一部著作,不论是贬低甚至全盘否定其价值的“不成熟论”,还是无限度拔高其地位的“顶点论”,我们都应该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理性看待。异化劳动理论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反面就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它们构成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国应坚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立足于当前发展实际,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二)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要防止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7]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合法辛勤劳动实现幸福生活的机会。[8]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格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同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9],社会合理规范有序。
(三)以人民为中心,助力社会进步
要防止人与人相异化,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10],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注重公平,实现人际平等交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增强人民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四)强化创新引领,培育拔尖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若想为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能,我国必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树立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矢志不移进行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发展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促进青年一代掌握更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五)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
优秀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我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11];同时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六)完善市场经济,拓宽开放之路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想要紧跟时代大势,我国就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强化体制机制支撑,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11]我国还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全球视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审视和找准定位,对接国际规则,充分统筹、协调、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五、结语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的重要标志,开启了他的理论视角转向现实经济生活领域的先河,为其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手稿》中的积极成果与不成熟之处,把《手稿》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进行考量。与此同时,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经验指导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争取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周旭.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生态意蕴及启示[J].世纪桥,2021(04):93-96.
[2]闵馨文.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渊源与时代价值[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2):31-33+50.
[3]潘宁,丁丽丽.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0(03):72-76.
[4]王瑜.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创新,2022,16(05):9-1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3、157、159、162、182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69-170.
[7]王晓岗,陈春丽.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再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4):92-97.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9]周贞萍,陈春燕.现代性的先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维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2):67-70.
[10]肖影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蕴——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34-38.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作者简介:孙孟媛(2001.10-),女,汉族,山东烟台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