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川陕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

2023-04-29 09:01:24侯梅玲
秦智 2023年2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

[摘要]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重心转向农村,川陕苏区是红军在军事围剿转战过程中创建的新一批革命根据地的典范,就规模而言仅次于中央苏区。红四方面军能在川陕地区迅速打开局面,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实施。但在红军入川之初,受部队“客军”身份的限制以及当地党组织基础薄弱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的政治联盟存在一定困难。在复杂的革命形势面前,要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政策从口号到现实,需要从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群众利益的满足、革命领导者与参与者的交流媒介三方面进行考量。

[关键词]川陕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红四方面军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之后,统一战线政策在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川陕苏区是红军转战过程中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其建设的完备程度和规模在30年代新创建的一批根据地中具有典型性,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从口号到现实的过程也具有代表性。目前对川陕苏区统一战线研究已有一些成果,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与民众互动的角度出发,考察川陕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建立所面临的困难及其实现途径。

一、川陕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的困难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失利,被迫向西转移。12月底,历经长途转战的红军主力进入川陕边地区。川陕边地区位于米仓山和大巴山之间,在这一区域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困难很多。

(一)地方党组织基础薄弱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缺乏组织推力

组织是革命活动的中心阵地,是宣传革命理论的窗口,更是展现革命主体实力的窗口。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一政策的实现需要通过党的组织关系网才能渗透到群众中去。然而,在三十年代的川陕地区党组织情况却不容乐观。

共产党组织在川东北地区的发展开始于1923年,王维舟从苏联留学后回到四川创办宏文学校,在学校成立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开展党的活动。当四川党组织在各地逐渐发展起来的时候,反动派的清洗活动中断了组织的正常发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各派军阀分别开展清洗运动,当地党组织屡遭破坏。据程子健在1933年给中央的报告指出,“四川全省一次代表会选出之九个正式执委,现在仅余三分之一,候补执委九人,存在的尚不及三分之一。”[1]由于白色恐怖,省委组织难以找到新的干部补充。在地方党部方面,通江、南江一带没有共产党县委一级的组织,像巴中全县人口约五十万,却鲜少有党员。没有组织活动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当地民众对苏维埃、共产党等概念缺乏理解,当地党组织基础薄弱造成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群众中运行缺乏有力的组织推手。

(二)“客军”身份成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的障碍

在当时的四川人眼中,无论是打着中央旗号的国民党军,还是中共领导的红军部队,都是外来势力。红四方面军作为辗转而来的“客军”,这一身份为团结和争取革命利益共同体增加了难度。

一方面,四川实力派利用红军的“客军”身份做文章,为革命力量接近群众制造障碍。三十年代的四川,军阀防区割据制度还未结束,全省划分为几大防区,由刘湘、邓锡侯、田颂尧、刘存厚、杨森分别驻守。虽然各大防区之间经常混战不休,但“当他们厮杀方酣之际,他们也还保持并分享着四川本体的观念。”[2]辗转来到川北的红军无疑是一股异质力量,除军事打击外,在宣传战线上,实力派利用地域自保的心理,宣传红军是鄂豫皖来的,企图将红军与四川群众从心理上割裂开来。

另一方面,“客军”身份让群众对红四方面军能否维护当地利益表示怀疑。对于经历过省内军阀混战痛苦的四川人民来说,他们担心红军成为搜刮当地富源又一祸患。1933年,在蒋介石的命令和军事援助下,田颂尧以38个团近6万人的兵力向根据地进行“三路围攻”。根据形势,红军采取收紧阵地、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但普通民众不懂得诱敌深入战略方针艺术性,在他们眼里,红军一撤再撤,甚至放弃了巴中、通江等县城,担心红四方面军的承诺和建设不过是昙花一现。

二、川陕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调整革命战略,将统战的关注点转向普通民众。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实行“下层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在一切斗争中,尤其是日常部分的斗争之中,共产党应当和非共产党的一般下层群众团结起来实行斗争,独立的去领导他们的运动,使这些运动都走到苏维埃政权的总口号之下来。”[3]在中央政策的影响下,四川省委通过政治决议,提出四川党的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开展全川反帝国主义新进攻的斗争,到群众中去建立下层联合战线”。

(一)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参与者的革命信心

在反革命者的高压政策统治下,要建立巩固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首先有赖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实力的增强。“只有当革命的口号与农民的个体生存性感受产生共振,并且革命的组织能够提供给农民所需要的安全感时,才能吸引他们起而加入。”[4]加强党组织的建设是提升群众对革命主体信任度的重要手段,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就开展了热烈的建党活动,发挥党组织在革命活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军队领导建党阶段。如前所述,川陕地区在红军进驻前基本没有党组织的活动,群众对共产党、苏维埃等概念理解不清。建党工作只能先由红四方面军前敌委员会领导进行,抽调部分干部和战士组成地方工作队,分赴各地。在军队帮助下,赤江、巴中、南江等5个县委先后建立。

第二阶段是省委领导发展阶段。1933年2月7日,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通江召开,大会选举成立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委员会。此后,领导地方党的任务由省委负责。在这一阶段,在追求党员数量扩大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党员质量。一方面加强党内教育,由于新加入的党员绝大多数是农民,还包括一部分手工业工人、劳动妇女,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为提高党员的无产阶级觉悟和政治、文化、理论水平,川陕省委特别注重党内教育,除五天一次小组会、一月两次支部大会组织学习党内文件外,省委还创办党校,各县委也有短期训练班,集中学习党的理论及阶级斗争经验。另一方面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拒绝富农小商流氓及一切阶级异己分子入党;建党工作之后,从省到区的完备的组织系统已经建立起来,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有23个县和1个市,都设有党的县(市)委,还设绥定和巴中两个道委,党组织的有力量增强了群众留在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中的信心。

(二)重新分配土地满足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参与者的利益需求

川陕地区僻处西南,远离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之防区制度的隔绝作用,长期面临生存性压力的农民关注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否得到改善。要想争取群众,建立牢固的统一战线,首先必须解决涉及农民核心利益的土地问题。

在当时的川陕地区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然而土地占有情况却极不合理, 9%至12%的地主占有80%左右的土地。除了老牌地主之外,屯兵戍守的军人成为地主阶级的补充力量,他们利用武力把控大片土地,以刘湘的防区为例,“军人的户数只占全县总户数的百分之三以下,但却占有百分之六十六的全县田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人民已经很难照旧生活下去了,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川陕地区人民自发组织了请愿示威运动。

红四方面军及时把握农民的斗争情绪,发动土地革命,通过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争取群众参加革命。苏维埃政府首先颁布法令为土地革命提供法理依据,《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布告》《平分土地须知》等相继出台,既阐明了土地革命的正当性,又明确了土地分配的原则;其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土地分配;最后用政权的力量保障土地革命成果。土地实现了分配,基于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而产生的地租、高利贷、田赋等被新政权取消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解除了经济重负的农民感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因而积极参军支前,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注入了鲜活力量。

(三)成立群团组织构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领导者和参与者的交流媒介

革命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组织有领导的行动才能由潜能转变为现实。为了迅速改变群众的无组织状态,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服务于革命,就需要群团组织发挥媒介作用。

一方面,党借助群团组织灌输革命理念,实现争取和团结群众的目标。在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群众团体是党吸纳广大民众参加党所领导的各种革命斗争并能维护群众利益的工具。红四方面军入川后所提出的经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帮助群众建立革命的组织,川陕苏区相继建立的群众性团体组织有工会、贫农团、青年团、少年先锋队、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等。在根据地存在的时间里,在工人方面,川陕省总工会共组织22个县工会,160个区工会,把各行业约10万左右的工人吸收到了工人组织中来;在妇女群众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川陕根据地加入妇女革命团体至少有30万人;在青年方面,全苏区已组织起3万人左右的少先队。这些组织强大的吸纳力,形成了人人有组织、个个有事干的局面。在将群众组织起来的同时,灌输革命理念。根据地的每一项建设都有群团组织的身影,组织的活动构建起集体记忆,增强民众对革命的认同。

另一方面,民众通过群团组织实现其具体诉求,为筑牢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添砖加瓦。一般而言,能否建立巩固的统一战线取决于革命主体在能多大程度上满足参与者的利益。群众的要求是具体的,土地问题是核心关切。除此之外,民众还有其他具体的要求,比如苏区妇女不仅深受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压迫,还受到“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改善妇女的生活状况,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致力于保护妇女的婚姻自由、参政、教育等各项权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各种组织为群众的具体诉求而斗争,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中领导者和参与主体有更多的利益交织,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稳固。

三、结语:对川陕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评议

川陕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短时间内创建的形态完备的革命根据地。从1933年2月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召开到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打响强渡嘉陵江战役,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川陕苏区从无到有,发展到鼎盛时期,所辖面积达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共七百余万,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区域。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使劳苦大众的力量得以凝聚起来,投向苏维埃革命与建设。通过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川陕地区党员人数增加,自上而下的党组织建立健全起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军事斗争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内容,通过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数百万乡村劳苦群众参加革命,红军力量扩大十几倍,取得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广昭战役、陕南战役等的胜利,在僻处西南的川陕地区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参考文献:

[1]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378-447.

[2]罗伯特A.柯白.《四川军阀与国民政府》[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42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六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95

[4]黄琨.《革命与乡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

作者简介:侯梅玲(1996.10-),女,汉族,四川遂宁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与杨虎城第十七路军统战关系述论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红广角(2021年4期)2021-10-11 02:39:17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党史文苑(2020年1期)2020-03-16 03:17:30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大东方(2018年7期)2018-10-21 10:06:34
论红四方面军1932年西征与红军长征之关系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49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刍议*
邓小平与红四方面军
邓小平研究(2015年2期)2015-04-29 05:09:00
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看红军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
历史瞬间之九:激战嘉陵江
当代贵州(2014年16期)2014-08-08 22: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