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雅
一对经典好“损友”——庄子和惠施,相伴在濠梁散步。兴致突发的庄子感叹道:“鲦鱼能够悠闲自得地游水,这是鱼的快乐啊。”不出所料,“杠精”惠施反驳:“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俨然是要为往日的言辞不敌一雪前耻的架势。“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的反应也是一个快。故事结尾,庄子“偷换概念”,抓住“哪里”,回应自己是在濠梁之上得出的“鱼之乐”,并在这场辩论中“获胜”。其实,惠子问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时辩论就已经结束,而“子非鱼”这一经典反问闪烁古今。
王国维曾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也曾说:假如马、狮有手,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样子,马画出马形的神像,狮画出狮形的神像了。这些就是主观臆测与客观事实的偏差。在濠梁之辩中,惠子正是看出了这一点要害,才敢“挑衅”老对手庄子。今天,我们讨论庄子到底知不知道鱼之乐没有实质意义。但是,惠子尊重客观事实的思辨精神却价值千金。
好的故事辈辈相传,妙的哲思代代受用。逝者如斯夫,一晃几千年匆匆溜走,转瞬到了如今离不开网络的信息时代。也许是人口和信息的大爆炸,生活开始变得忙碌而拥挤,人们通过网络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不少网友盯着方寸之间的屏幕,变成了“吃瓜者”“评论家”,把旺盛的精力放在臆测、判断别人上。过去,庄子可以不问鱼而判断它的快乐,现在有的人也可以不考察而断定是非曲直。当“我觉得”三个字被无意隐去,猜测就变成了事实,质疑就变成了讨伐,“网暴”则随之而来了。殊不知几千年前,惠子就半嘲讽过主观臆断的庄子:“你又不是它,凭什么判断它呢?”
庄子判断鱼之乐无关紧要,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伤害,现实生活中的“网暴”则不然。因为物美价廉、风雨无阻而火的“糖水爷爷”就是被一些“非己”的键盘侠所中伤。爷爷一把年纪了还要被质疑“小作坊不干净”“儿女不孝”。风波后,“糖水爷爷”回应这些谣言,直言:我心里像插把刀。经证实,厨具是干净的,儿女是孝顺的。而个别网友就是闲的,全凭一些捕风捉影而信口开河。命运更悲惨的是那些被谣言逼上绝路的无辜者们:粉红色头发的孙女去探视身患重病的爷爷,一片孝心却要被别人指责。寻亲之路本来就很漫长,恶语中伤让男孩更无立锥之地……如果庄、惠生活在今天,二人交游争辩时开着直播,面对评论区的各种“我觉得”,是否会一同敲打下“子非我”呢?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不经调查一时兴起,甚至为了博眼球、蹭流量地评判他人,不仅是极端不负责的行为,而且会给被评判者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提要钩玄,惠子灵光一现的智慧名言在冥冥之中何尝不是一种警示:任何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独特经历的个体,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并妄图将其“掰正”直至符合自己的想法。子非鱼,鱼到底快不快乐,真的很难说;你非他,别人到底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也由他自己说了算。
子非鱼蕴含着深刻哲理与智慧。简言之,这种智慧就是尊重事实,坚持以事实说话。坚守“子非鱼”,小可自律护身、修身,大可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良风。认识到“子非鱼”不是让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都应该做自媒体的主人,不主观臆断,看到谣言和“恶评”都应正义发声。比如,在某网友大肆抹黑“冰雕连”时,在某留学生大唱“美国的空气更香甜”时,我们就应该果断抨击、积极反对,正确判断大是大非。
“子非鱼”,如何?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也。
(指导教师:王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