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骏捷
《荷塘月色》文字肌理细密,情感表达清晰而细腻,那么作者为何要特意将不宁静的原因按下不表呢?
文章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朱自清的直抒胸臆,但仅仅轻轻一点便将内心情绪放下,立刻一笔滑向外部环境。作者想到了荷塘,猜想它月光下该有另一番样子,于是决定出门前往。作者为什么去荷塘散步呢?因为觉得那里美么?没错,但段首的第一句话提醒我们作者应该是去寻求宁静的。
紧接着作者走上了煤屑小路,这条曲折的小路足够幽僻,但是否能给作者带来宁静呢?恐怕没有,作者只感到这路到了夜晚更加寂寞。这寂寞和周围的树让作者想到“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但朱自清赶忙安慰自己:“今晚却很好。”毕竟今晚有月光,然而似乎也没好多少,因为“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个段落的最后两句反复转折,让我们看到了朱自清的第一次挣扎,他想要寻求宁静,可这条幽僻的小路给他带来的却是寂寞和阴森的感觉。
这里找不到宁静,朱自清于是又回到了自己的内心。他发现路上只有他一个人,这让他感到仿佛“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大抵是一种宁静而自足的感受了。作者很高兴,于是继续表白自己的内心,这种“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的感觉是自由的,有东坡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意境。这片刻的自由,是从白天的事务中抽离出来,什么都不理。找到了这样的宁静,作者感到很高兴,继续向荷塘进发,去享受那“无边的荷香月色”。
在荷塘边,朱自清赏荷赏月,之前获得的宁静进一步滋润着他。然而在他欣赏着荷塘中的月色时,发现月光隔着树照在高处丛生的灌木上,将影子投到了荷塘中。这影子参差而斑驳,“峭楞楞如鬼一般”。为何会让作者生出“如鬼一般”的观感呢?朱自清一再告诉我们此处景色优美朦胧,这鬼魅的一笔,是否在暗示,心中那个不宁静,依然在泛起涟漪呢?
描写美景的笔触继续延续,写到荷塘的四面的树将荷塘围住,写到远山,写到路灯。这一系列朦胧甚至有些慵懒的景致之后,作者告诉我们荷塘里是有热闹的,那是“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按理说这两种声音之前也一直存在,可作者只字不提,只是用尽心思将荷塘月色的宁静勾勒出来——他太需要这宁静了。现在勾勒完了,笔调和心思都有所放松,一放松,将“蝉声”“蛙声”无意间漏了出来。一同漏出的还有作者的心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固然是它们的,可作者是否拥有了宁静呢?没有,朱自清说:“我什么也没有。”
如此宁静优雅的荷塘月色美景,却没能给作者带来宁静,此时作者心中的“不宁静”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愁绪有了相同的气质。这“不宁静”恰似这月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原来作者并不希望向读者表白内心的“不宁静”从何而来,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人,怀有过去两千多年来一脉相承的萦怀愁绪。而朱自清希望排遣这愁绪的方式,也是从传统士大夫那里一脉相承而来:先到美景中寻,再去诗意中寻。
这样想来,也就明白为何作者会忽然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了。作者依然在挣扎着,希望在有关采莲的热闹的、有趣的诗句中寻求宁静。诗意中终究没能找到宁静,还让作者生起了乡愁,“到底惦着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