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2023-04-29 00:44:03常雪雁
关键词:秋景悲秋郁达夫

常雪雁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作者的目的是颂秋,为何避而不写“故都”之秋明艳之色,繁闹之景象,却要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时代环境的深刻影响

故都北平,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象征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然而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1933年,日寇进犯,北平形势岌岌可危。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社会的动荡、当局的腐败都在郁达夫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暗,产生冷落和孤独之感,所以喜好冷色,总想找宁静处,“躲进小楼成一统”。但郁达夫不是只顾自家的颓废者,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是时时心以系之。而今,眼看着祖国将要陷入自己曾经留学过的异邦之手,痛惜之情可想而知。过去和现今,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郁达夫虽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悲凉但仍有美好的一面。

古典文化的浸润滋养

郁达夫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染熏陶,祖国的文化浸润滋养着诗人的灵魂,也孕育了一个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更滋养了郁达夫对社稷苍生的忧患意识和捐躯国难的牺牲意识。郁达夫对中国传统文化是热爱的,而北平这座精致却又脆弱的古城,它饱吸几千年文明的乳汁,美到极致。北平正是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走向衰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不能不让郁达夫从心理感到一种心痛又无可奈何的悲凉。一个“故”字包含着作者多少深沉的感喟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暗示了昔日的繁华丰富,从而更使“都”具有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沧桑感。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中国文化的缩影。郁达夫在文中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面对变革之秋的中国,表达了要像苏轼《赤壁赋》中所说的做真正的文人、在逆境中“飞鸣而过”的人生理想。文末作者“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二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作者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发出的铮铮誓言,郁达夫真的将后半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付诸实践,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在郁达夫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忧郁,是郁达夫天生的性格。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作者忧郁的性格特征在潜意识之中影响着他的写作。一旦遇到合适的触媒,“潜意识”就会产生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自然到可能连作者也没有意识到。于是,忧郁、敏感的个性和诗文的涵养,使《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被诗的节奏、诗的意境、文的缠绵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郁达夫式的悲秋使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微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提倡的“静”的文学特色。他把植物的死亡带进优美的、雅趣的极致,着力表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美。

总之,无论是个人遭际还是社会风云都使郁达夫将自己主观上的悲伤情怀,融入了故都秋景、秋色的描绘之中。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从作者对秋的悲凉的颂歌里,我们感受到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国之秋的悲凉美。

猜你喜欢
秋景悲秋郁达夫
摄影·美好安徽
江淮法治(2022年17期)2022-11-16 12:27:52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秋景
贵人
画秋天,写秋景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音乐传播(2016年2期)2016-12-01 06:41:03
羊艾茶园秋景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4
悲秋
中国诗歌(2015年6期)2015-11-15 03:23:39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