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金燕
知识清单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 先秦时期:炎黄部落联盟在不断的交往交融中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 秦朝: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又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3. 西汉
(1)和亲: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
(2)战争:西汉强盛起来后,汉武帝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其中,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3)出使:汉武帝时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4)设置机构: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 东汉: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5. 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蜀汉丞相诸葛亮改善民族关系。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成为时代主题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不断内迁。西晋统治腐朽,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暴政,激起他们的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加强集权、提倡儒学等,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3)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
(4)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以汉化为主,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双向或多向交融,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1. 丝绸之路
(1)奠基: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路线和交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中国的物产、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特产、文化等传入中原。
(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海上航线
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3. 通往西亚:东汉时期,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安息后受阻,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同步练习
1.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2. 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学习少数民族作战方式;秦、赵等大国内的一些戎、狄族以华夏族自居。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
A. 民族交融 B. 变法改革
C. 战乱频繁 D. 经济发展
3. “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管仲改革 B. 前秦的统一
C. 商鞅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A. 民族政权并立B. 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C. 民族交融加强D. 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①起点、②途经区域、③最远到达地区的古代名称,并说出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的汉朝功臣。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2)请你说出西汉为保护丝绸之路设置了哪一机构(或官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95年10月,中日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一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如右图),收藏于新疆博物馆。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八字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摘编自《西域研究》1996年第3期
(3)材料三中的文物传递了哪些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