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专题同步练习
1. A 2. C 3. B 4. B 5. C 6. B 7. D 8. D
9. (1)制度:分封制。
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2)①:皇帝;②:丞相;③:地方政府。
(3)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施“推恩令”;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影响: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4)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意思相近、符合题意即可)
10. (1)时代背景: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转型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增强。
(2)特点: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
举措: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示例:观点一:同意。理由:从材料可以知道,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贤人进行改革”,使国力增强,打败了12个西戎部落;秦孝公“任用商鞅,对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观点二:不同意。理由:从材料中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贤人”、秦孝公“任用商鞅”、秦惠文王“任用张仪为相”可以看出秦国重用人才。从材料中秦惠文王“在六国间实行连横策略,击溃它们之间的合纵联盟”、秦王嬴政采取“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可以看出,秦国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所以,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除了因为秦穆公、秦孝公等实行了有效的改革,还与秦国国君重用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和国君的治国理想等因素有关,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行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说明:此题为开放型思考题,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经济专题同步练习
1. B 2. B 3. C 4. C 5. A
6. (1)兴起区域:大河流域。
影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经济: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政治:地方经济的发展促使诸侯势力崛起,周王室地位下降,出现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3)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认识:农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政府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要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兴修水利、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等。(言之有理即可)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专题同步练习
1. D 2. A 3. D 4. C
5. (1)①长安;②西域;③大秦。功臣:张骞、班超、甘英、班勇。(写出一位即可)
(2)机构(或官职):西域都护府(或西域都护)。
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3)历史信息:汉王朝与西域存在经济、文化联系;汉代织锦技术高超;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等。
科技思想文化专题同步练习
1. A 2. B 3. D 4. C 5. D
6. 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论述: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了数学领域的发展。(任选表格中三个成就进行论述即可)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期末自我评估(一)
1. A 2. D 3. C 4. A 5. B 6. C 7. A 8. C 9. B 10. B 11. D 12. C 13. C 14. A 15. C
16. (1)名称:百家争鸣。
A:③;B:①;C:②。
(2)人物:蔡伦。
影响:推动了纸张的普及;推动了印刷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4)证据: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等传到世界各地;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国。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7. (1)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土地私有制出现。
(2)特点:向南迁徙。
联系: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3)①:文景之治;②:光武中兴。
原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刑罚;注重吏治;提倡勤俭治国;注重改善民族关系等。
(4)示例:论题①: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及进一步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生产工具的革新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论题②:统治者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论证: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等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所以,统治者的政策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论题③:劳动人口的增加推动经济发展。
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丰富的生产劳动力,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所以,劳动人口的增加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增长。
18. (1)尊崇为:人文初祖。
影响: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交融,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2)诸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位诸侯即可)
利: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弊: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百姓流离失所。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北方的统一,巩固统治。(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内在动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做法: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期末自我评估(二)
1. D 2. C 3. B 4. C 5. A 6. B 7. D 8. A 9. C 10. B 11. A 12. D 13. B 14. D 15. C
16. (1)原因:周边部族对中原王朝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2)含义:中央之城(或京师)。
政治制度:分封制。
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结束春秋战国的是:秦朝。结束三国鼎立的是:西晋(或晋朝)。
主流趋势:国家统一。
17. (1)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答出任意符合题意的两个学派即可)
原因:各国颁布政策吸引人才;文化环境宽松;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思想学派:法家。
依据:秦简中记载的资料多为有关法律的文献。
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影响:有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政权;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8. (1)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饮食种类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
原因:北方民族大交融;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发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措施:尊崇儒家文化,遵循汉族礼制;迁都;说汉语;改汉姓。(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认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期末自我评估(三)
1. A 2. B 3. C 4. A 5. A 6. C 7. A 8. B 9. C 10. C 11. D 12. D 13. D 14. A 15. A
16. (1)主要原因:受南北方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或气候差异的影响。
(2)大禹通过疏导的办法治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学派:道家。
(3)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5)感悟: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实施仁政,关注民生,则国家兴盛;实施暴政,不恤民情,则国家衰亡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7. (1)制度:郡县制。
影响: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类型:实物史料。
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思想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结果:鼎盛。
(4)现实意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18. (1)特点:种类趋向丰富;区域特征明显;吸纳外来的食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变化:由实用转变为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开始承载权力与礼制的变化;从简单大气到追求繁复。(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原因:西汉国力不断恢复,中期社会整体安定,经济繁荣。
(3)作者:贾思勰。
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时代特征:民族交融。
(4)①墨子;②儒家。
观点及思想主张:墨子倡导节制饮食,反对奢侈生活,反映了他提倡节俭的思想主张;孟子提出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温饱,不要过分盘剥人民,体现了他主张实行“仁政”的思想主张。(答出任意一位人物观点及思想主张即可)
期末自我评估(四)
1. D 2. A 3. B 4. A 5. D 6. B 7. D 8. C 9. A 10. C 11. A 12. A 13. D 14. D 15. B
16. (1)④、①、③、②。
(2)孟子: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司马迁:面对挫折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3)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生产经验: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等。
(4)感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民族气节和高尚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灵魂和脊梁,我们要践行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我们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7. (1)秦朝。
(2)【示例一】
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事件:诸侯争霸;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论述: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在争霸过程中促进了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示例二】
观点: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
事件:分封制的实施;中央集权制确立。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实现统一后,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论:综上所述,制度的创新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
【示例三】
观点: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促进国家发展。
事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论述: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统治,顺应汉化潮流,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结论:综上所述,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18. (1)措施:设置郡县;迁入人口。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加快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等。
(2)原因: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或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等。
影响: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3)少数民族:匈奴族。
历史现象:民族交融。
(4)材料一、二、三分别属于第四种、第一种、第六种。
主题:人口迁徙与地区开发;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