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
一次家庭访谈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小莹12岁,现已辍学在家。这个年纪的孩子本该朝气蓬勃、热情向上,但从她的身上我却看不到任何阳光、活泼的踪影。小莹说自己升入初中后,一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常常感到头痛,爸妈带她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身体上的问题。在交谈中,我得知她在三年级时曾遭遇过校园霸凌。
小学三年级,小莹从县城转到市里上学。进入新的环境,本就性格内向的她无法快速融入,没有朋友,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这些让她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多次与父母沟通想回原来的学校,却从未被理睬。一天,她走进教室发现自己的椅子不见了,四处寻找时,隐隐地听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声,她假装毫不在意继续找着。终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椅子,这时一个男生正单脚踩着她的椅子,说:“乡下丫头,想要回椅子就得帮我写作业。”她当时害怕地望向周围的同学求救,结果回应她的却是大家躲闪的眼神和冷漠的态度,无助的她只好答应了男孩。回家后,她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再次表示自己想转学,爸妈却说:“这是小事,要试着和同学好好相处。”这句话彻底击垮了小莹。她觉得自己被同学抛弃、孤立了,就连爸妈都无法帮助自己。此后,“小事”频繁发生,欺凌者变本加厉,小莹一直默默忍受着。霸凌事件,成了她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谈话中,小莹提及小学毕业时,曾畅想过进入初中后,自己就能好好学习了。但无法融入新环境的挫败感,让她再次陷入了被孤立、被抛弃的阴霾。这一次,她选择了逃避。
故事中,小莹在遭遇校园霸凌的过程中,曾求助过同学及家长却未得到积极的回应,她便选择了忍受与逃避。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我们的关注点通常放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身上。其实“旁观者”也很关键,他们的行为与反应会直接影响着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周围人对霸凌行为的无视,让欺凌者觉得自己获得了默许与纵容,只会让霸凌愈演愈烈。面对校园霸凌,每个人的选择都至关重要,不要做欺凌者的“助手”,不要做讥讽嘲笑的“强推手”,也不要做视而不见的“局外人”。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报告老师或家长来保护同学、朋友。
最后,我也想提醒家长们,孩子成长无小事。我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细心观察,耐心沟通,做好他们生命中最强有力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