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盼盼
展示·一道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近两年的热点和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享·一段对话
生:老师,本文的立意就是“人不能辜负自然”,可是我该如何展开论证呢?
师:议论文在展开论证时,有一个最基本也最好操作的结构,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观点是“人要保护自然”,那我们可以尝试去思考:人为什么不能辜负自然?如何做才叫不辜负自然?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破坏自然就是惩罚人类自己。然后是第二个问题:从认识方面来讲,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担责意识;从实践方面来说,要把认识和当下具体的生活结合起来,落实到位。当然也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世界这几个角度来谈,体现思维的广度。
生:谢谢老师在论证思路方面的指导,那么,我该如何寻找作文素材呢?
师:我认为作文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素材,也可以由此引发我们无限的联想。比如一代代的塞罕坝、云南大象南归的例子,稍微加入事件的细节和自己的议论,就可以支撑观点。又如,材料中提到南水北调,可以联想到其他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例子。另外,课本中也有大量的素材可供选择。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主题为“自然情怀”,里面有五篇课文都讲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不用说高考必备篇目中那些写到自然景象的诗句了。
速递·一个手法
老料新用法
在写作中,大家常常会有缺乏素材的感慨,其实我们可以使用“老料新用法”,回看接触过的“老料”,让它们服务于议论文的写作。
那么,什么是“老料”呢?“老料”指的是自己之前接触过的材料,包括课内的文章与课外的观察与思考。大家在知识储备和个人阅历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为了避免老生常谈,我们可以用以下几招为材料翻出“新意”。
一是沉浸式描述。诗词、散文、小说里的句子和情景可以拿来放在文章里充分描述,放在开头结尾,可以引人入胜,或者引人遐思,给阅卷老师传达一种不疾不徐的松弛感;放在主干段落,可以使事例具体翔实,读来更有说服力。
二是多角度观照。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阐释,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赞扬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临危不乱,可以称许佚之狐的识人之明、荐贤之德,可以赞颂郑伯的善于纳谏、容人雅量,另外也可以从大国外交的角度切入,讲“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的道理。
三是批判性思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每个道理都有其存在的前提。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们可以去质疑其合理性,并有自己的思考。在论证有关人性的观点时,就能反弹琵琶,使人人熟知的这一“老料”翻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