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
我曾寄住在姐姐家。出了她的小区,是一条狭长的小巷。
不知从何时起,小巷中多了一只带着一群狗崽的黑母狗;又不知从何时起,有人用废弃的石棉瓦在巷边的角落里搭起了一个简易小空间,母狗带着小狗就住了进去。大人孩子路过狗舍,总想过去看上几眼,母狗便抬头呲着牙呼着粗气示威。
有一次姐姐回家,感慨说那只带着小狗的母狗实在太可怜,奶子都是干瘪的,小狗吃什么?况且天也转凉了……于是从此以后家里每当有吃剩的东西,就想着给狗送去。有一次我揣着俩馒头路过狗舍,掰碎了打算给它们扔进去。母狗依旧仰头向我示威,当我将吃的扔进去后,它便低头捡食,无暇顾我。
好心的人不只我这一家,使得这群“弱者”将将就就地暂存在这条巷子里。秋日清晨的阳光照下来,充盈了这整条东西开口的巷子,将匆匆上班的人迎到巷外的大马路上,母狗就带着几只毛茸茸的小狗蹲在墙下晒着太阳看过往的人。我见过一只狗崽跑到一个中年男人面前哇哇叫着并在他脚边奔奔跳跳,中年人无奈,跨过小狗继续向前走,小狗在后面哼哼吱吱地追了好一段后才丧气地回到它妈妈身边,接受母狗安慰性地舔舐。它的宝贝饿了,逼得没办法,做起了小乞丐。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月,小狗在渐渐地减少,我想过最好的结果是被好心人抱走了,这可以看作是我对自己的安慰,因为同样是寄人篱下,我有心无力。
初冬正午的暖阳,化了瓦片上的霜,狗舍更加阴冷。我回家时路过看到母狗和她的最后一只小狗在路边游戏,小狗张牙舞爪地扑向自己的妈妈,母狗爪子一压小狗就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露出粉嫩的小肚皮,长牙不久的小嘴夸张地张着,面露凶相,似乎是等待翻身的时候。母狗低下身去轻轻咬着小狗的腿,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爱抚。阳光下,一对母子这样亲昵,让人看着实在温馨,就让时间停在这儿吧!
过了几天,我去狗舍看了看,里面空了,留下一块儿脏兮兮的毯子,上面有几缕灰黑的短毛。路旁晒太阳的老太太告我:“别看了,小狗都让人抱完了,小狗没了,母狗也走了。”我顿时一阵心痛。
狗没了,狗舍没拆,几天后母狗自己跑了回来。它独自卧在了那几片石棉瓦前,阳光下这只骨瘦嶙峋的黑狗毛色发灰,没了狗崽,就没人来关照这条母狗,狗舍似乎也显得多余。晚上,我专程带着伙食来探望这个几日未谋面的朋友,它当时就趴在离狗舍不远的一块橡胶皮上,吃完了东西,舔舔嘴,又微微晃动起了自己的尾巴。我摸着它的头问:“小东西,怎么不回自己的窝呢?”寒夜里,我说句话哈气都能喷在它毛呼呼的脸上。它合眼又重新卧下,作为对我的回绝,也保持着作为一条狗的固执。
小巷杂货店的主人也养着一只小狗,小狗走路跌跌撞撞,看上去比母狗的那些崽儿都小,但干净了许多,也娇贵了许多。某日正午我回家,老远看见母狗四仰八叉地躺在路边一动不动,心想,糟糕,这是死了。跑过去看,店主的小狗正趴在母狗的肚皮上贪婪地渴望着它的哺育。阳光下,母狗的肚皮呈现出比蜡黄更深的颜色,像一张牛皮纸,上面承受着小狗的四个小爪子,它瞥眼看我后又眼神飘忽地望向远方。那个小家伙在上面吸个没完,但又能吸出什么呢?
阳光消散之后,迎来了一场纷飞的雪,一下就是三天,压塌了狗舍。再放晴的时候,我已经找到了工作和房子,拎着行李从姐姐家搬出来。经过小巷,我停留了许久,若母狗还在,我打算带它一块生活。狗舍旁厚厚的白雪上有爪印,但我在周围找了一个钟头,也不见它的踪影。
离开时,我想,它或许像我一样,有了新的归宿。
点评
小说的虚构性给文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通过想象,作者凭借自己的文笔,创造出了较为合理的情境与情节。寒冬,“我”与小狗……真挚的情感像严寒中的微弱火苗,温暖着彼此,但开放式的结局又给小说带来了不确定性,让人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