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2023-04-29 03:04黄新萍
中国科技投资 2023年33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对策

黄新萍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社会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有序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内控执行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单位的运作和发展。因此,应通过改变监督工作模式、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创新信息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这将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DOI:10.12433/zgkjtz.20233310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事业单位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承担多项职能,涵盖了管理运作、执法监督以及社会治理等。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推行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对内部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落实情况的全面监控和评估。内部控制被视为一种具备自主制约性、科学评估和调整的管理工具,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确保单位的合规性、高效性和风险可控性,从而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的有效性。基于动态化管理作业的思路,相关作业应当贯穿于所有管理活动中。这意味着内部控制不应被视作孤立的部分,而是与其他管理环节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形成有机的整体。它与财务管理、绩效评估、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相互配合,形成一套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应重视内部控制,将其纳入日常管理实践中。同时,建设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明确的责任分工、规范的流程和制度、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等。通过培养和提升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运用,以及建立与外部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密切合作,逐步完善内部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并实现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效信息沟通是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流程和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和信息共享,确保信息传递的畅通和质量,减少会计信息错误,预防管理问题,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基础。

(二)保障内部资金安全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旨在确保资金安全合理使用,使其适应新时期下的财务管理需求。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符合当前制度要求,避免任意更改资金项目、金额或先使用后申请等不合规行为的发生。此外,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方向与单位的整体目标一致,确保资金的流动稳定性,同时降低资金使用风险的潜在威胁。通过确保各项经济活动有明确的程序可循,进一步加强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维护良好的财务运作。

(三)推动单位反腐建设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防范舞弊和腐败行为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评估机制和审计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预防各种贪污、不作为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这将从根源上遏制腐败问题,保障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监督工作模式

部分事业单位的监督工作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单位有效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其中,主要问题是财务管理部门与内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财务管理部门无法充分监督各部门向其报送的信息数据,反映了审计部门在独立性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内审机构的监督不足问题。管理层忽视了此问题,往往通过临时调派财务人员担任内审工作,这导致内审机构在专业知识、审计方法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缺乏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和防控措施,以确保其高质量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然而,目前部分单位的内控管理存在着缺乏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的问题。

首先,在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尚未做到全面、及时。缺乏全面的风险意识,常常只关注一些表面性的风险,而忽视了潜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此外,对风险事件的评估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准确预判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带来的后果。

其次,风险防控措施不够有力。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政策规范和指导日常运营中的风险管控。此外,风险防控措施往往缺乏及时性和灵活性,无法快速应对新的风险和市场变化。

最后,风险管理和防控意识不足。一些单位认为风险管理只是单一部门或特定人员的职责,而非全员参与,导致风险管理责任无法得到全员持续的关注和重视。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员工对风险防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限。

(三)财务人员缺乏专业能力

在一些单位中,尤其是在对财务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往往只将会计工作视作简单的记账和报销,缺乏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报销凭证的把关不够严谨。部分财务人员认为只要领导审批签字即可给予报销,没有对报销事项全面审核。从而无法充分发挥财务监督方的角色作用,这意味着无法确保报销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其次,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细致。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轨并行。在会计凭证录入过程中,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只能依赖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凭证生成。一旦遇到权责发生制的财务处理问题,未能准确判断各项会计科目的适用规则,不懂得如何运用会计科目进行财务会计处理,导致录入错误。此外,财务人员不能判别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自动生成凭证的准确性,一旦支付录入等有误,就容易造成一错到底的情况,影响最终生成报表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能很好地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形成风险隐患,为单位的精准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财务人员一人兼任数职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人员编制较少的单位中,常常出现财务人员同时担任业务和财务主管等多个岗位的情况,在同一时间内需要承担多项工作职责,涵盖会计、统计和资产管理等方面,难以保证财务工作的高效性与准确性。

(四)缺乏信息共享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事业单位必须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高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将其与内部控制制度相融合。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各部门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实现协同合作。然而,目前一些单位未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共享渠道的重要性,导致渠道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信息交流受阻,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改进路径

(一)完善监督工作模式

首先,完善内审机构的设置,确保其独立性、专业性,并与财务管理部门有效整合,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全面监督。同时,重视内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其专业知识储备、审计方法和管理能力。

其次,加强对内审工作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内部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质量,避免因管理层忽视而影响到内审工作的效果。

最后,加强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监督意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落实,可以逐步改善事业单位监督工作模式,提升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确保事业单位的稳步、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事业单位全面审视内控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制定明确的风险识别指南和评估方法,对内外部潜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例如,定期开展风险调研、渗透式风险审计、制定风险指标和预警机制等,以确保及时发现和评估各类风险。

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政策,明确风险管理的工作原则、流程和规范。例如,制定风险管理手册、操作规程、流程图等,以指导员工在日常运营中的风险管控行为,并确保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措施。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例如,制定灵活性强、适应性广的管理政策和方法,并通过技术手段,如信息系统、监控系统等,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此外,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灾难恢复计划,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能力。

四是提升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应对和预判能力,增强团队合作和协调的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五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事业单位明确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风险管理工作覆盖全面,涵盖各个业务领域和层级。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协调和监督风险管理工作。

只有重视建立和健全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全方位的防控举措,才能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在面对变局时灵活应对,提高管理效能,促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需要正确认识财务部门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重视财务人员的专业化能力提升。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包括会计准则和实务操作、财务数据和报表分析、内部控制等内容,有助于财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运用,更新专业知识储备,提升专业化水平,从而增强其在财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上的能力,使财务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财务工作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会计制度和操作规程,包括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使用规则、会计凭证的填写要求等。

此外,对于人员规模较小的单位,尽量避免一人兼任过多岗位。特别是财务人员在兼任多岗位职务时,既要考虑岗位不相容原则,也要考虑工作绩效。通过合理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确保每个岗位有专人负责,减少工作职责的重叠和交叉,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激励与奖惩机制,根据财务人员的工作绩效和质量按月考评,结合考评结果给予相应的评分,该考评结果将作为员工年度考核的依据。这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内驱动力,提升整体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质量。通过全面提升财务部门的专业化能力,有效应对各类财务管理挑战,确保单位财务工作的高效、准确与可靠。

(四)创新信息共享模式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信息化时代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成为推动改革和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积极应对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优化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有机融入内部控制的实施中。

事业单位通过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灵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创新的信息共享模式是优化内部控制的关键,通过建立透明、开放的信息共享渠道,各部门及时获取并交流所需的信息,实现协同合作和决策的高效性。这样的创新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沟通壁垒和“信息孤岛”,提高内部控制的协调性和整体效能。

事业单位在推动内部控制优化过程中,还应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如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等,以准确获取和利用大量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加灵活地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事业单位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提升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完善监督工作模式、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创新信息共享模式等举措为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改进方向。然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和长期改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和能力水平,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其使命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理财:经论版,2021(01):32-33.

[2]潘燕.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财讯,2021(28):189-190.

[3]王小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商业2.0(经济管理),2021(15):144-145.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