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英
摘 要:赤霉病是小麦栽培管理期间的常见病害之一,具有发病时间长,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的特征。最近几年,随着小麦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小麦在栽培管理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很多突发疾病的危害,例如小麦赤霉病一旦防控不及时,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赤霉病病菌繁殖生长产生的毒素,还会危及到人畜的生命健康,人畜使用带有赤霉病病菌的小麦之后将会导致眩晕甚至昏迷中毒死亡。我国是小麦赤霉病发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间小麦赤霉病的发病面积超过了400多万公顷,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小麦种植面积超过了330万公顷,治理之后能够食用的小麦面积只占据到130多万公顷,每年因为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所造成的小麦减产占到了10%~20%,因此注重小麦赤霉病的综合性防控,是现阶段小麦植保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控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我国有着悠久的小麦种植历史,栽培管理期间形成了相应的种植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小麦种植还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之处,普遍存在着品种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品种的抵抗能力不足,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小麦使得土壤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积累量显著超标,经常造成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就行。
引言
小麦属于禾本科植物,是世界上三大禾谷类植物之一,小麦生产的籽粒研磨成面粉,可以加工制作成面包,馒头等多种食物,发酵之后可以制作成啤酒、酒精和多种生物质原料。小麦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发挥着重要的粮食性基础作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是由多种镰刀菌感染引起,从小麦苗期到穗期都可以发生流行,侵染之后会导致小麦生长发育不良,降低千粒重、穗粒数和出粉率,严重影响到小麦的商品价值,人畜使用了含有赤霉病毒素的小麦,可能会造成急性中毒,严重威胁到人身安全。从近些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情况来看,山东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已经成为重要病害。分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防治措施对更好的提高小麦种植效益,确保小麦种植安全有着很大的帮助。
1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属于自花授粉类禾本科植物,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种植。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日常餐桌上的面包面条和其他的食物均是由小麦制作而成,同时小麦通过发酵之后还能够制作酒精制作多种生物燃料,再加上小麦富含多种蛋白质和能量,能够补充人畜体内的多种能量可以作为饲料应用,用途十分广泛。小麦生育周期较长,需要经历秋季、冬季、春季、夏季4个季节,由于生育周期较长,给多种病虫害的传播蔓延提供条件。
1.1小麦赤霉病孢子寄生情况
小麦赤霉病主要通过菌丝体寄生在残存的植株或者在种壳中越冬,也可以在土壤的腐殖层当中存活越冬,第2年春季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在土壤或者影壳上越冬的病残体就会释放出大量的子孢子,通过大风雨水空气流动进行传播,散落在花期或者花药上萌发,然后侵染小麦的小穗,小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面会出现大量的粉红色的霉菌层,在风雨环境下会再次出现侵染。
1.2小麦赤霉病发生阶段
小麦赤霉病能够发生在植株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苗期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赤霉病的生育周期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田间病原的数量密切相关。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容易出现杆腐病和穗腐病,其中穗腐病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使得小麦的减产率能够达到20%以上。
2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病症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病害,大型的分生孢子镰刀型有隔膜3~7个,顶端呈现顿原状,单个孢子不存在颜色,聚集在一起呈现粉红色的粘稠状,小型孢子相对较少。小麦赤霉病在苗期分蘖期、返情期、拔节期以及抽穗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发生流行。镰刀菌感染之后很容易造成小麦苗腐烂,茎基部出现腐病,茎秆腐烂以及穗部腐烂,田间湿度相对较大时,在患病部位还会出现粉红色的霉菌层。苗期出现发病情况,主要是因为种子本身携带有病原菌,或者土壤当中的病原菌数量显著增多,导致侵染种子引发发病[1]。
2.1小麦芽期赤霉病病症
染病之后小麦芽从内绿颜色变成褐色,根冠逐渐腐烂,轻则造成幼苗出现枯黄,严重地导致幼苗死亡,将植株拔出之后能够发现腐烂处,很容易的断口处会流出很多褐色粘稠状的内容物,或者分泌有很多粘稠状的腐烂组织。
2.2颈部病症
颈部腐烂主要发生在幼苗出土到小麦苗成熟阶段,侵染之后会造成小麦苗的经济部出现腐烂变成深褐色,直到植株死亡。
2.3茎秆病症
茎秆腐烂主要发生在小麦穗的下部1~2节的小麦杆。发病初期阶段,在叶鞘上会出现很多水渍状的褪绿斑点,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褪绿的斑块逐渐转变成淡褐色或者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点,并逐渐向着根茎部位蔓延,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患病部位以上全部枯黄死亡[2]。
3发生原因
3.1温度、湿度原因
小麦赤霉病属于气传类的病害,温度、湿度达标是造成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一般小麦在生长发育阶段连续遇到阴雨天气,田间的湿度超过50%,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率就能够达到50%以上,如果连续阴雨天气超过7天以上,则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小麦抽穗期到氧化期,如果出现连续三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或者大雾天气,气温达到15度以上,则发生小麦是霉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小麦开花灌浆期如果连续出现闷热,连续阴雨天气,也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的爆发流行。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最佳的繁殖温度为24~28度。
3.2气候原因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春季温暖潮湿,夏季高温炎热多雨,秋季冷凉,冬季干燥寒冷干旱,雨热同季,县域内的降水极不均匀,容易受到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而出现干旱或者集中降雨等自然灾害,通过近几年对当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现状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也能够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呈现逐年加重的态势,并且每年的发病严重程度与当年的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春季回短时间相对较早,小麦杨花期普遍降雨量相对较多,导致小麦赤霉病呈现出高发流行的趋势。
3.3小麦品种抗病性不足
此外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品种的抗病性能不足,一直没有受到种植户的重视。很多农户在小麦栽培管理期间,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方种植小麦,不注重做好品种的更新换代工作,使得小麦的抵抗能力逐渐变差,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易感性显著增强,再加上连续轮作,使得田间的小麦病原菌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了小麦赤霉病的加重发生流行[3]。
3.4小麦种植中不规范用药
在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过程中,很多种植户都存在不规范用药的行为,保持侥幸心理,没有进行恰当的防控,不能够掌握小麦赤霉病的最佳防治实践。由于防控措施不到位,化学类药物选择不科学,大剂量多种类的使用药物,使得小麦赤霉病病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多种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变差。
4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4.1明确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方案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疾病,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旦发生连续阴雨(含高湿度),就会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隐蔽性和爆发性的病害,其发生在开花季节。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病害,其防控的时效要求很高,且在开花期的防控时间很短,如果延误了防控的适宜时间,赤霉病的发生就会导致小麦的产量、质量、种子中的“呕吐毒素”含量过高,给粮食的质量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还会导致小麦的销路受阻,影响到农户的增收[4]。
4.1.1农业防治
小麦栽培管理期间要做到合理施肥,科学灌溉,连续阴雨,天气上要注重做好田间的清理工作,及时排除前线的积水,避免长时间积水,降低小麦的抵抗能力,给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提供条件,同时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尤其是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要注重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4.1.2药剂控制
首先,在适当的时期使用药物。采取“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控措施,在齐穗至扬花期进行一次防病(见花即喷),二次防病后5天进行二次防病。如果在扬花期出现多雨的情况,则要在雨水间隙或雨水来临之前进行喷洒,6个小时后再下雨,则要及时喷洒。其次,选择治疗药物。要对药剂对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和赤霉毒素的控制效果,还有对锈病、白粉病的兼治作用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量,要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高效对路农药。其中包括: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马农字〔2021〕246)等杀虫剂(马农字〔2021〕246号)。为防止或延迟耐药,应采取“交替”、“轮流”、“多药”等措施。再次,设备的选型。应尽量选择自行行走的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电动喷雾机等施药机械,尽量不要采用担架式喷雾机等。实行统一防统治的专业机构、植保机的注册,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治、“统防统治”的覆盖面。对植保无人机防治操作标准进行标准化,并按照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参数(亩用水量为0.8~1.5 L,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1.8~2.2 m,飞行速度小于6 m/s)进行操作;新品种可适当调节,但要保证作物冠层的雾滴浓度不少于15粒。植保无人驾驶飞机采用自动飞行方式,并在飞机上加入飞防辅助药剂,以“扫尾”方式控制飞机的边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省级植保无人机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黑麦病的控制,实现了对黑麦病的控制,实现了对黑麦病的控制。最后,种药剂的施用方式。第一次“一喷三防”是在每亩地使用吡蚜酮5 g,配以美洲星或磷酸二氢钾等药剂,进行的。要突出把好施药技术关,按照药剂说明书的建议用量,使用足的药量和水量,进行均匀喷洒。智能化植保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作业规程,辅以药剂(视情况进行示范,推广纳米农药技术),提高喷洒品质,确保控制效果。如果开花时有雨水或有露水,则在首次喷洒5~7天后,再次喷洒一次,后期视天气情况,进行三次。
4.1.3强化收购与储备的管理
考虑到被赤霉病菌感染的小麦籽粒,在湿润的环境中还能持续地被传染,从而使麦穗或麦堆中的霉菌毒素变得更多,因此,必须要让各个收购企业对收储进行强化,做到按时进行收割,并将其进行晾晒、干燥,剔除有赤霉病的颗粒,在安全水分之下进行收储。
4.2小麦赤霉病防治保障措施
4.2.1明确小麦赤霉病防控目标
近些年,可能发生大范围的小麦赤霉病。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科学用药、有效控害”和“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治策略,始终坚持全面实施二次预防不动摇。选择合适的杀虫剂,使用高效的农用机械,开展专业化的统防治理,使我国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覆盖率达到70%。加大宣传力度,加大防治力度,保证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率在3%以下。
4.2.2加强监控和预警
要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工作进行强化,加大调查的频率,拓宽调查的范围,对苗情、病情、墒情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同时还要对气候的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实行市、县两级的发生趋势会商制度,并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召开线上会议,对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并对防治技术提出建议。要对重要阶段的天气状况进行监测,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发布,防止用药的盲目性、随机性等。
4.2.3增加资金投入
各地要主动争取地方财政的投入(县区财政的投入不能低于上一年),并将粮食生产发展专项、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项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对病虫害防治进行投资,将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资金的短板进行弥补。各地要根据去年的省级财政赤霉病防治专项资金总量,提前制定资金使用方案,重点支持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开展赤霉病防治社会化服务,并按照省植保总站防控资金周调度要求,按时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资金使用情况调度工作。
4.2.4广泛宣传,广泛动员
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微信、明白纸以及举办防治现场会、培训班等线上和线下的各种形式,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普及,让广大农民对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掌握相应的防治手段,从而增强群众的主动防治、科学防治意识,努力实现应防尽防的目标。农业部门要积极地与气象部门以及新闻媒体进行沟通,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并对其进行宣传引导,做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坚决打赢像赤霉病这样的小麦重大病虫害的防控硬仗。
4.2.5强化技术指导
在防控的关键阶段,各地要通过深入村庄、入户等方式,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对农民进行指导,保证将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田中,还要对种植面积超过50亩的种植户进行防治工作的登记和档案,做到微信、电话通知到位,在防治的关键时期,进行田间的指导。市农业局将组建专家组,对各县市的防治工作进行分工和指导。
5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具有爆发性,危害性的特征,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小麦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发生流行。苗期阶,会造成小麦苗枯死,茎基部腐烂,穗部腐烂,不能够正常的完成整个开花灌浆过程,造成小麦子粒干瘪,最为重要的是小麦赤霉病病原繁殖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毒素,这类毒素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危险。作为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小麦种植人员,应该对小麦治为病造成的危害有所认知,掌握该种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其中,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控。
参考文献:
[1]吴海霞,谷莉莉,吴佳文,等.小麦赤霉病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的技术途径[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1):76-79.
[2]万文彬.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乡村科技,2021,12(2):82-83.
[3]陈艳瑜.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J].广东蚕业,2021,55(9):21-22.
[4]荚恒刚,魏安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21(17):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