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仕芬
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日渐加快,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引起极大的关注,以更好解决“谁来种地,谁会种地”这一突出社会问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应对措施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然后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最后尝试从健全配套政策制度、优化创新培训模式、培育多元培训主体、丰富完善培训内容、建立培训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应对措施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仍存在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培训主体发展缓慢、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提高。这就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极具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更为系统、更为完善,并且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本文主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应对措施进行探究。
一、新型职业农民概述
(一)基本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主要人事农业活动,并且具有相应专业技能,农业生产经营达到相应规模的现代农业从业者。相较于传统的农民来说,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可以主动选择的职业,具体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其中,生产经营型农民是依靠家庭生产经营为基本单位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活动;专业技能型农民是能够参与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中的从事某一方面经营活动的骨干农业劳动者;社会服务型农民是指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能为农村农业生产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服务。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意味着农民成为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职业,有利于劳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典型培训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采用的典型模式有以下三种:
1. 主管部门主导类
这一模式主要是坚持以主管部门为主导,院校培育、涉农企业等参与其中,对象是全体农民,相应培训内容既包括对农民进行基础性的培训,又包括涉农理论、实用技术等内容,旨在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实际操作采用培训方式主要以线下培训和短期培训为主,并且在完成培训工作以后基本不会开展严格的考核,整个过程所产生的费用也由相关部门承担。
2. 校企配合类
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相互合作得以实现,实际培养目标是符合市场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农业人才,并且培训对象主要为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的农村青少年。在实际开展培训时会严格按照农业企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操作,并在完成基础文化理论知识学习以后,会联合农业企业直接安排实践训练,以真正培训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3. 市场运作类
市场运作类模式所依托的主体主要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培训机构,所服务的对象是主动学习意愿强烈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由于参与培训的农民的需求十分明确,在参加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育活动以后,基本能实现掌握某一项技术、考取某一种证书等的目标。整个培训内容也会跟随农民要求和市场变化进行随机应变。所有的培训费用也是由农民承担。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分析
(一)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尽管各地区、各部门十分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并且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制度为其提供支持,但是从实际来看这些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宏观纲领性的政策制度较为缺乏,现有制度框架中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补贴政策和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扶持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等,这些都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带来极大的影响,最终工作开展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培训模式单一
在实际操作中培训模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活动主要是以课堂讲授相关农业知识为主,涉及的实操性内容比较少,网络培训与教学发展较为缓慢,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灵活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比较少等,不仅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还极大降低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主动性。
(三)培训主体发展缓慢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上,大多是以主管部门、企业、农业职业院校等为主,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受到经费有限、培训内容分类不明确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不够丰富、实际发展滞缓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时,主管部门、企业和农业职业院校之间沟通联系和规划设计不够;各类学校和市场培训机构没有在相关部门和市场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划分清楚各自职能边界,使得教育诉求难以形成共识,并出现无休止博弈的情况等,极大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效性。
(四)培训内容脱离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及的目标有很多,如培育农业技能型人才、培育生产种植人才、培育善经营管理人才等,对于不同目标对应的培训内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现实情况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出现与实际需求相脱离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低层次教育内容居多,能够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培训内容比较少,培训内容脱离农业生产实践等,不仅无法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还会削弱农民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五)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健全的管理机制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切实的保障,然而联系实际相应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新型职业农民舆论宣传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出台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办法有待完善,没有成立专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机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等。这些问题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开展和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需要结合实际采用有效措施进行优化,使新时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对措施探究
(一)健全配套政策制度
健全配套政策制度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前提与基础,相关举措包括:
1.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国家层面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立法,并注意对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的责任、义务、培育内容、管理措施等内容进行明确,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科学性的指导。
2. 构建农民职业准入制度
在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之前,必须要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培训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对农民职业准入制度进行有效建立,能够切实提升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生产技能,并且与其他从业者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
3. 加强社会保障与政策扶持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要解决好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还要对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应扶持政策进行完善。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将注意力放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使职业农民养老、就医等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在扶持政策方面,可以从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入手,对各种土地、资金等扶持政策进行制定和执行,以释放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并吸引更多劳动力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当中来。
(二)优化创新培训模式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路径,并在构建分类型、分层次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促进各类教育之间有效衔接中,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实际培训质量也能得到切实保障,相关举措包括:
1. 打通正规非正规教育之间的通道
可以从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入手,通过实行弹性学制、学分银行、证书等制度,执行时要注意对统一标准的农民学员学分银行和互认机制进行建立,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农民学员学分管理系统,使该项工作更为科学、高效。同时,对于农业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衔接,也能通过课程和学分互换完成,只需要农民参加职业考试达到合格标准以后,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涉及的途径包括学历教育短训班、专业技术速成班等。
2. 设置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
为妥善解决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不固定、培训方法选择受限等的问题,就需要灵活多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在农闲的时候集中开展理论授课、参观学习等培训活动,而在农忙的时候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经营管理指导等培训活动,使参与培训学习的农民能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农民参加培训时间和方式受限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
3. 大力发展“互联网+”培训
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线上教育培训平台,并支持农民通过该平台对相应教育资源进行获取与学习,让农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及时寻求老师、专家等的专业意见,甚至还可以利用农业科教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一些新型职业农品培训课程资源,使农民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进行获取,并在接受在线教育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培育多元培训主体
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种培训主体参与其中,相关举措包括:
1. 主管部门承担主体责任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并且这一价值的体现是依靠主管部门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在实际操作中,主管部门可以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工程活动,比如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业远程教育工程等,甚至还可以由主管部门牵头,邀请职业院校、农业企业等力量参与其中,以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主多元”的格局。
2. 挖潜培育当地培训主体
当地主管部门可以采用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方式,使之成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并紧密围绕农业生产环节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活动,让农民在参与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更多最新农业知识内容和先进科学技术。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支农项目的方式,吸引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参与其中,并在深入农村和建设农村过程中,为当地农业建设发展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3. 积极构建协同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无论是培训对象,还是培训内容,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促进各培训主体之间构建协同机制的方式,为参与培训的农民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实践训练活动,甚至还可以吸纳一些民间组织、科研院所等加入其中,使各培育主体提供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管理模式等更加多元化,农民也能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进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丰富完善培训内容
紧贴农民实际需求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键,相关举措包括:
1. 培训内容全面
可以从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和情感态度三方面入手,在农业知识方面,除了要通过培训让农民了解三农问题最新政策、网络市场信息收集收集等内容以外,还要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指导农民直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农业信息;在农业技能方面,涉及的培训内容要包括生产种植、销售创新、储存加工等,使农民通过参加培训以后能够掌握从种植到销售的每个环节的技术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培训内容要包括了解农业在社会发展中地位、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等。
2. 培训内容要具备连续性
围绕全产业链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开发、农产品加工等,通过系统性和连续性培训和一对一指导帮扶,可以切实满足农业生产多元化人才需求。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新时期,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可以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加快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在实践中,要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就要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进行准确把握,并在深入了解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已取得成效以后,切实做好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更多扶持政策、发展“互联网+”培训、体现培育内容全面性等工作,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谭鑫.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价值探析及道德审视[J].才智,2022,(36):181-183.
[2]张琪,袁玉萍.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现状及改进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9,(04):245-246.
[3]沈琼,王硕,潘禹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演进脉络、核心热点与前沿趋势[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24):10-12.
[4]阳丽波.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瓶颈、支持策略与培育路径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9):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