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玲
摘要:就现阶段教育来看,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性教学工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基于此,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策略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给小学语文教育从业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践运用
前言:
新课程教育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应用新形式展开教学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调动起学生课堂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多元化教学形式呈现给学生不同的学习环境。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拓展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知识。[1]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从教材出发,搜集各种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大程度地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补充,而这种教学形式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到各种语文知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极大程度地提升语文授课效果和质量。
(二)有助于语文课堂趣味性增加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声音、图像和文字融合为一体,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双重体验。而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此,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动态视频或是更为直观的图片,不仅符合当下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更是将原本纯粹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增添了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语文知识中涉及大量文字且主要以分析文字中蕴含的意义为主,因此个别学生在学习期间感到语文知识十分枯燥,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课教学堂,可将知识通过图像、视频等多样形式展现出来,将静态文字知识转变为动态图像知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学生也能在教师所打造的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语文教学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这一课展开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对于自然景观思维构造能力较为有限,因此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可能会对钱塘江的景象并不能深刻地通过文字感受到,而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钱塘江大潮涨潮时的壮阔视频播放出来,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视觉冲击,更是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刻感受到自然景观壮阔宏大。同时,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是可增加学生学习体验感与即视感的有效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极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眼界,还可帮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了解更多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网络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是一线教师需重点研讨的教学手段。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靠着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将一些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的与本次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而学生则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在不断地通过课外知识汲取过程中,也能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为例展开教学时,由于本课所涉及的生词生字较多,因此学生在教师授课完毕后也只能勉强掌握生字的读音,但是其笔画顺序却无从掌握。而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搭建微课学习平台,让学生们根据教师所上传的生字书写笔画顺序视频进行复习巩固。由于学生在教师授课期间已经对生字词有了大致了解,因此在短暂的微课教学中,能够更快速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在学习上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时间过久,而简短的微课视频教学,正好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为学生快速传递其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也会更加愿意接受这种教学形式。
总结:
根据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得出,为了有效地提升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教师要正确积极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展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为此,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许军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探索[J].学周刊,2021(34):191-192.
[2]王春兰.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2021(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