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之一,命题者主要在核心素养层面下功夫,重在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方式灵活。但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在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时,考生应养成以论述类文体、说明类文体的文体意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即抓准文本的论点句、论据句、解释句、分析句、结论句及其之间的关系,注重抓文本的概念,在逻辑关系上,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分析句、解释句与论点的关系多为因果关系;分析句与结论的关系多为条件结果或因果关系。这是文体的基础知识,也是阅读此类文本的有效途径。
典例详析
材料一:
沈从文有其独到的“纺织方法”,这是他的“达文西密码”。当任何人在解析“边城”世界的时候,都不应忽视他的“纺织方法”——也即创作手法——这一动态过程的决定性生成作用。只有读懂了他的“纺织方法”(“诗语”风格、结构方式。)才能破译他的“达文西密码”。(点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且以《边城》第一段为例解读其“诗语“风格。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个黄狗。(举例论证,以此证明论点。)
先从词与词的组合来看,作者尽量减少前缀,非用不可时,也多选功能性的修饰语,而尽量避免情感性的修饰语,(此句既是上文例子的分析句,也是此段的论点句。)如“官路”的“官”,“湘西边境”的“湘西”,“小山城”“小溪”“小塔”的“小”,“单独的人家”的“单独”,“老人”的“老”,“女孩”的“女”,“黄狗”的“黄”,(“如”字提示此句为论据句。)它们简约地指明了人与物的基本性质与特征,主观色彩很淡,读者的回味空间却很大。(基于分析的结论句。)
我们知道,修饰语可以区分为三种:(点出此段落的中心论点。)一种是关于事物的形态与方位的(分论点,下文两种亦是。),如大、小,方、圆,东、西,左、右(举例论证,重在论证第一种观点。);一种是关于事物的声色与气味的,如轻、响,明、暗,黄、白,香、臭;一种是关于事物的情感效果的,如“忧郁的天空”中的“忧郁”,“热情的火焰”中的“热情”,“欢乐的溪流”中的“欢乐”,都属此类,它们都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和客观的存在方式,而是主体移情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具体解释第三种修饰语,总结句、解释句。)我们从《边城》第一段就可以看到,作者绝少使用第三种性质的修饰语,无疑,全文那种平静而又隐含深情、具有极大情感张力的叙述语调,是和作者上述对修饰语的有意识提炼和取舍密切相关的。(分析句、结论句、观点句。)除了多用功能性的修饰语,作者对数量词的运用也很有特色。(新的论点句。)在不到一百字的文字中,数词“一”连续出现了七次,数量词“一个”出现了四次。在汉语中,“一”和“一个”都是很常见的数词和数量词,但以沈从文这样的大文豪却如此频繁地使用这些几近平庸的语辞,一定有些门道。(解释句。)在我看來,这是沈从文“大道至简”的简约化思维的体现,这和他喜用功能性修饰语一脉相承,另一方面,连续出现的人与事,都是单数个体,也给人以孤寂之感:(论点句。)年老的祖父与年幼的孙女,在遥远山城的小溪边相依为命,确实是清冷寂寞的。(论据句。)此外,“个”这个量词,一般用以表示人,沈从文却用以指称“黄狗”,这是动物的人化,就算不能因此得出在山野田园之中天人合一这种学究化的结论,至少也表明了在这户单独的人家中,黄狗不是异类,而是给人以温暖的家庭成员。(论点句。)
再从句式来看,作者尽量避免造句冗长,且非常注意表达上的连贯性,(论点句。)我们还是看第一段,“靠东有一条官路”,下接“这官路“如何如何;“有一小溪”,下接“溪边”如何如何;“溪边有座白色小塔”,下接“塔下”如何如何;“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下接“这人家”如何如何,可以说是用了一连串的顶真格,有如溪流一样的连贯流畅。(论据句、分析句。)
由于语言组合只是作者组合语言的结果,是组合语言这一动态过程的静态形式,因此,如果我们要追踪活生生的创作手法,从而将文本的生成过程清晰地揭示出来,就必须从对语言组合的静态解析上升到对组合语言的动态描述。(论点句,因果关系。)且看组合语言的过程,作者以三个同样的前缀“小”,捕捉住了对山城的感觉、对溪的感觉、对塔的感觉,也捕捉住了对整个故事、整个作品的感觉,作者显然摒弃了诸如幽静、潺潺、玲珑等未必不准确但一旦运用必然破坏行文语气并烙上醒目的主体色彩的修饰语,从而迅速贴近了事物本身,取得了与读者平静对话的姿态:其它如“单独”“老”“女”“黄”,也有同样的效果。(论据句,证明观点。)
(摘编自龚刚《论〈边城〉的“诗语”风格与结构模式》,有删改)
材料二:
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观点句。)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分析句、观点句。)如“即刻”“照例”之类。(举例论证,论据句,证明前一句观点。)他的语言里有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可是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论点句、结论句。)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论点句。)如“……的我”,但极少。(论据句。)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其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观点句、结论句。)
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论点句。)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分析句。)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分析句、论点句。)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论据句。)
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又一次是: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论据句。)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论据句、分析句。)
(摘编自汪曾祺《〈边城〉的结构是很讲究的》)
攻关练习
1.下列对原文内容与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常用的三种修饰语类型,既有事物的外在特征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它们都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客观的存在方式。
B. 沈从文在创作《边城》时,尽量避免感情性的修饰语,而多选功能性的,这是他“诗语”风格的一方面。
C. 正是因为要对从对语言组合的静态解析上升到对组合语言的动态描述,因此,作者摒弃主体色彩的修饰语,取得了与读者平静对话的姿态。
D. 沈从文的语言来自雕琢与推敲,且对节奏感、声音、色彩十分注意,以及赋予普通词汇以新的意义,所以造就了他的语言朴实而有情致,流畅而清晰。 (参考答案见本期读4版)
(供稿 山西 杨佳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