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的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张爱玲的散文将感性与理性,当下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于一体,讲究世俗情趣,实实在在而又心怀憧憬地透视现实人生,谈所见所闻。《异乡记》记载了张爱玲在农村过年、借住友人家、看社戏、坐火车、参加婚礼等生活细节,精练的文字加上真挚的情感流露,使得通篇生动有趣,农村百景跃然纸上。
内容导读
异乡如梦,心海幽幽
张爱玲生前挚友宋淇夫妇的儿子、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曾在其家中找到几箱张爱玲的遗物,包括她的信札及小说手稿。手稿当中有一部名为《异乡记》的不完整的八十页笔记,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游记体散文,讲述“沈太太”由上海到温州途中的见闻。这部作品公开后,被认为是张爱玲在1946年由上海去温州找胡兰成途中所写的自传性游记。
宋以朗曾说他发表这篇轶稿的原因是:“《异乡记》以张爱玲往温州途中的见闻为素材,详细补充了《小团圆》第九和第十两章,而当中的情节及意象亦大量移植到日后的作品内。《异乡记》的发表,不但提供了有关张爱玲本人的第一手资料,更有助我们了解她的写作意图及过程。”张爱玲还曾和宋以朗的母亲邝文美说:“除了少数作品,我自己觉得非写不可(如旅行时写的《异乡记》),其余都是没法才写的。而我真正要写的,总是大多数人不要看的。《异乡记》——大惊小怪,冷门,只有你完全懂。”张爱玲既然认为“大多数人不要看”,看了也不会“完全懂”,可她还是觉得《异乡记》“非写不可”,足以说明这一路上的经历和感受对她来说是印象深刻的,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段旅程中,汇集了她最真切、最丰富的心境,她抒发最真实的自己,并不是表演给任何人看。异乡成了一个梦境,这个梦境在后来的许多作品中闪回,也许《异乡记》是读懂张爱玲的一把钥匙。
时代和命运在张爱玲身上留下痛苦的刻痕,她的内心是一个冰冷、灰暗的世界,所以她不断地用色彩斑斓的笔调,去摹写人性的可怖可恨。《异乡记》的张爱玲,有着卓越的才华、敏锐的感官、细腻的内心和冷漠的审视,她有自己观察世界的目光,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她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从她身边经过的每一缕风、每一个人,都被她的目光所折射,变成另一种奇异的样子,这正是张爱玲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精彩展示1
楼上静极了,可以听见楼下碗盏叮当,吃了饭便哗啦啦洗牌,叉起麻将来。我在床上听着,就像是小时候家里请客叉麻将的声音。小时候难得有时因为病了或是闹脾气了,不吃晚饭就睡觉,总觉得非常委屈。我这时候躺在床上,也并没有思前想后,就自凄凄惶惶的。我知道我再哭也不会有人听见的,所以放声大哭了,可是一面哭一面竖着耳朵听着可有人上楼来,我随时可以停止的。
生命是像我从前的老女佣,我叫她找一样东西,她总要慢条斯理从大抽屉里取出一个花格子小手巾包,去掉了别针,打开来轻轻掀着看了一遍,照旧包好,放还原处,又拿出个白竹布包,用一条元色旧鞋口滚条捆上的,打开来看过没有,又收起来;把所有的包裹都检点一过,她自己也皱起了眉毛说“咦?”然而,若不是有我在旁边着急,她决不会不耐烦的,她对这些东西是这样的亲切——全是她收的,她找不到就谁都不要想找得到。
精彩展示2
女佣把那瞎子先生一引引了进来。他肌肉一条条往下拖着的“狮子脸”面色青黄,由于极度的忍耐,总带着酸溜溜的微笑。女佣把一张椅子掇到门边,说道:“先生,坐!”他像说书人似地捏着喉咙应道:“噢噢!噢噢!”扶着椅背坐下了。
闵先生将他自己的八字报给他听,他对闵先生有点摸不出是什么路道,因此特别留了点神,轻拢慢捻弹唱起来。我悄悄地问闵先生说得可灵不灵,闵先生笑而不答。算命的也有点不得劲,唱唱,歇歇,显然对他有所期待。他只是偏过头去剔牙齿,冷淡地发了句话:“唔。你讲下去。”算命的疑心自己通盘皆错,索性把心一横,不去管他,自把弦子紧了一紧,带着蝇蝇的鼻音,唱道:“算得你年交十八春……”一年一年算下去,闵先生始终没有半点表示,使算命的自以为一定诌得一点边也没有——这我觉得很残酷,尤其是事后他告诉我说是算得实在很准的。大约这就是内地的大爷派头。
【片段赏读】
《异乡记》对作者生活的点滴记录可谓是事无巨细、精雕细刻,我们甚至会惊叹于作者非凡的记忆力,很多事情的进行是快速的,接二连三,即便是在现场拿着笔写,也不可能跟得上。作者也许是记了一些关键画面在脑海中,闲暇时刻再一一复原。这正如她所说的“老女佣”,将人生的点点滴滴精心收藏起来,再将所有的感受截留成一段影像存储起来,等待有一天在某部作品当中取用。
【片段赏读】
在《异乡记》中,张爱玲对底层人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隔阂,尤其在精神上,她对当时百姓的麻木、狡狯、粗暴进行了讽刺;但另一方面,她又知道这是社会的压迫导致的,这些百姓为了生存别无选择,她又怜悯、同情、不忍伤害。当闵先生故意刁难盲人算命先生的时候,她觉得这种做法很“残酷”,并暗讽这是一种“大爷派头”。这其中也许隐含着一个自认为精神高贵的知识分子想要救民于水火却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