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的震撼与魅力

2023-04-29 00:44
关键词:人伦悲剧性莎士比亚

百年来,莎翁用天才般的笔触感动着每一个慕名而来的读者。他言简意赅的精妙台词,酣畅淋漓的灵魂震撼以及高尚而坚定的人文主义理想,抚慰着世事无常的失意,寄托着最纯洁美好的社会期望。他用最惨烈的悲剧制造极致的美感与魅力,正如他笔下:“有多少美,就有多少遗憾。阴差阳错本是真实人生。但无论如何,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第一重震撼:悲剧何来?性格与命运的双重作用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主人公是一群有着坚强偏执性格的王公贵族。他们的地位尊荣高贵,但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性格弱点与行为过失:权欲熏心的麦克白、犹豫软弱的哈姆莱特、刚愎自用的李尔王以及狭隘嫉妒的奥赛罗。许多人认为四大悲剧是主人公们的“性格悲剧”,是他们的性格缺陷导致自身走向毁灭,其实不尽然:莎士比亚笔下悲剧的最主要根源是人物内部蕴藏的必然性冲突(即性格),还有外部的、人物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即“人物疯狂、梦游等反常精神状态”或鬼魂等超自然力量作用、意外事件发生)。在这种“双重性”的冲突中,剧中人物由身居高贵地位逐步走向自我毁灭,将悲剧冲击强化,给读者深深的震撼。

第二重震撼:精心布局的背叛,直抵人心的震撼

“背叛”本身带有很多黑暗而消极的感情色彩,是人畏惧其明示也畏惧其发生的人性劣根。莎士比亚将这种“背叛”在剧情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按背叛的性质划分角色阵营,把背叛任务分配给不同阵营的不同角色,各个角色在不改变背叛者(和某些背叛协助者)与被背叛者(和某些评判者)的两方对垒的前提下发展出更多的冲突分支(非主要角色的阵营改变、发生新冲突等),把众多冲突叠加在一起促成的悲剧性效果推向高潮。

第三重震撼:走不出的悲剧氛围,高超的“空间书写”

四大悲剧有着明确的人物设定与剧情结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多维度的人伦空间书写。在这种空间书写的渲染下,莎氏四大悲剧无一不展现出一种人伦悲剧色彩,这种走不出的悲哀氛围将读者紧紧包裹在悲情、压抑和痛苦的情境里,激发出读者对于原罪、欲望的震撼与思考。一些学者对于四大悲剧的人伦空间描写是从分析“家宅空间”的角度出发的。学者提出了四大悲剧中的一些重要空间意象,它们从始至终贯穿在四大悲剧之中:没有家的城堡、母性形象的缺失、作为“避风港”的坟墓。

回首莎翁所作四大悲剧的那个时代,正值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英国封建势力倒行逆施时期,而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失败也正反映着在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整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他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悲剧性:代表人性残暴权欲的麦克白,最终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投降,愧见麦克德夫,说明他的良心并未完全泯灭。但他作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罪恶目的又与他的人文思想产生尖锐冲突,导致他心灵的分裂;奥赛罗一方面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另一方面又有对女性的绝对统治的封建贞节观——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悲剧性,必然酿成悲剧结果。莎士比亚将这些旧社会的物欲横流、伦理败坏、仁义废弛统统埋葬在了他的四大悲剧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四大悲剧中众人物共同的结局不论是有罪的、无罪的,主要的、次要的,善良抑或是邪恶的,几乎都死了,只留下几个和剧情有关但关系又不那么紧密的人来收拾残局、重整乾坤。也许,用文字的坟墓埋葬一切旧社会腐朽的过往就是莎士比亚给出的答案。

猜你喜欢
人伦悲剧性莎士比亚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