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现状与路径

2023-04-29 21:56张颖
信息系统工程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大数据

张颖

摘要: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是大数据背景下,顺应大数据与高校教育相融合的需要。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还存在着尚未建立起多元共育的网络安全教育格局、网络安全教育创新性不强以及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不高等问题。因此,开展好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需要构建大数据安全教育格局,健全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体系,创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旨在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保障大学生信息安全和发展及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

关键词:网络安全教育;大数据;高校大学生

一、前言

大数据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日益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给高校网络安全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将网络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根据时代赋予的内涵精准实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有利于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数字化、信息化提升教育质量。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是系统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保障大学生信息安全和发展权益、顺应大数据与高校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

“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2]大数据具有信息集成和数据挖掘能力,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整合和控制。当前正值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期,由大数据引起的世界性的经济、政治、文化逐渐形成,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少数西方国家挤占网络公共资源,借助文化传播、学术交流,实行网络世界的文化霸权主义,投放带有“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价值观点,削弱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和主导力,潜移默化地颠覆大学生的认知,从而呈现文化入侵态势,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造成了消极影响。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更加频繁。高校必须把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根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高校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刻不容缓,为网络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数据背景下保障大学生信息安全和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大数据时代的直接享有者和影响者,高校推进网络安全教育,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和发展权益。大数据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超越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大数据既包含了结构化数据也包含了图片、文化和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有着内容来源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特点。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应用乱象层出不穷,给高校带来了网络支付安全、网络隐私安全、网络诈骗、网络心理安全和网络暴力等安全隐患和风险。高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利用好大数据即时性、全民性、无界性和互联性的特点,深度挖掘、整合其中的内在优势,对于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育以灌输式的简单僵化方式为主,而大数据环境中,高校利用大数据获取和存储数据信息,并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精细化摸排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需求,使网络安全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进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同,有利于保障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安全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顺应大数据与高校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相融合,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科技化、数字化的趋势。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教育相融合,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思路、新方向。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获取信息不再是一小部分代表性的样本,而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通过采集、挖掘和存储等技术应用,图示化、列表化展示大学生网络安全现状,使复杂的数据信息得以整合和呈现,从而对大学生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和合理预测。大数据为高校网络安全预警机制提供可能,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及时减少不确定安全隐患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数据信息出现异常状况时,高校可以实现对不同管理模块的动态跟踪和管控,灵活调整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使网络安全教育更为及时、高效和精准,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风险能力。高校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整合等功能,实现不同数据之间接口的匹配,提前预测、精准研判大学生的思想趋向,不仅有利于增强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也使得网络安全教育具有前瞻性。大数据的优势使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更加精准化和精细化,推动高校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未形成有效的体系,协同建设推进不足,高校应全面、系统、整体地看待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学校资源整合,制定长远规划,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缝衔接的网络安全教育格局。

(一)高校尚未建立起多元共育的网络安全教育格局

当前,高校还没有做到从整体上把握网络安全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还未建立大数据网络安全教育的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工作机制,没有构建起多元共育的网络安全教育格局。高校的教育人员如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未形成教育合力,数据管理系统如教务、学工、人事、网信、财务等部门还未形成数据共享,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没有做到统筹,没有形成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协同、统筹推进、互相协调的全方位育人体系,难以融聚各方智慧形成发展合力。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量庞大、数据纷繁复杂,如若不能及时有效过滤无用数据,实现数据资源整合,则会出现“数据孤岛”的现象,网络安全教育也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需协同社会主体力量共同构建高校和社会联动的网络安全教育和治理体系,畅通大数据教育信息的反馈渠道。高校作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需主动回应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和共享的广泛需求,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抓取、储存、统计、分析和管理,对数据价值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创新性不强

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频出,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在宣传、培养、实施等过程中还存在教育内容零散、教育引领不深入等问题。高校还存在着大数据意识薄弱、对大数据技术特点研究不足等问题,缺乏运用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对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有效判断和深刻把握,导致网络安全教育滞后。在教育内容上,高校缺乏网络安全教育整合和设计,多以政策宣讲和解读为主,教育内容呈现单一化、碎片化,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性需求;形式上,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局限于灌输式教育,没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大学生参与度、互动性不高;方法上,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重点不突出,创新性不强,网络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不是大数据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高校根据国家对网络安全教育的总要求,在兼顾传统教育与大数据网络安全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前提下,建设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学理性的完整体系。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不高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具备的信息搜集能力、合理使用数据的能力、辨别和批判所获取数据的能力,以及网络安全处理的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认知和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网络媒介素养不高、保护个人隐私意识淡薄和对网络信息的警惕性较差。“大数据海量的信息使得缺乏理性判断的大学生不知所措,容易产生数据焦虑、数据疲劳、数据依赖等负面心理,导致他们在大数据中迷失自己。”[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缺乏有效方法,高校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实践性不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需引导大学生保持对大数据算法所呈现数据的警惕性,培养大学生的数据思考能力,增强大学生对数据和算法带来的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形成大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归根结底是提升大学生的数据素养,在此基础上,加强大学生信息资产保护措施,构建起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信息保护和防御机制,推动社会网络安全良性互动,有序发展。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网络安全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网络安全教育氛围,提升网络安全教育效果。同时,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主流的正确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一)构建数据安全教育大格局,健全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需建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做到制度上健全、机制上保障。高校需明确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责任部门和协同责任主体部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强化网络安全制度规范,树立各部门大数据意识,增强组织力和协调力,提升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保持机制内部之间的合理性和一惯性,构筑起多方有序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其次,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全员育人体系。高校应建立全员网络安全教育的育人体系,培育大数据背景下高素质教育人才,构建一批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队伍。高校选拔理论功底深厚、大数据思维意识强、数字信息敏感度高的教师熟练掌握挖掘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教师运用大数据的育人能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队伍要不断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话语表达要求,不断拓展人际传播的话语内容,使教育符合时代特点,促进大学生主动关注、认可和接受网络安全教育,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最后,高校应丰富网络内容,构建网络安全文化体系。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营造启智润心、向上向善、主旋律高昂的网络文化空间。同时,高校还应将网络安全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相统一,拓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加强教育内容的一体推进,促进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互补和协同,推动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创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提升网络安全教育效果

首先,高校在用好大数据优势的基础上,建设校园“小数据”。高校在用好网络大数据的同时充分建设校园“小数据”,全面把握、精准施策,以提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将大数据和小数据结合起来,发挥小数据对大数据的辅助作用,弥补大数据所忽略的有关人的情绪、思想、价值等微观层面的个体数据。”[4]高校借助运用Hadoop、SQL等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通过整合碎片化的数据为结构化、标准化的数据体系,找到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为及时采集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提供技术保障,为高校安全信息决策提供思路和价值;其次,线上线下平台联动,营造良好网络教育氛围。高校开展线上网络安全教育,将多媒体作为信息表现方式,依托各类智慧校园APP、校园网、公众号、微博、各大短视频平台等,制作并发布各类网络安全教育信息,推送与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的文章,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实现线上教育的全方位、高质量开展。同时,同步开展线下网络安全教育,将线上数据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中,嵌入到大数据知识培训、知识竞赛、素质拓展等实践锻炼中,推进体验式模拟演练,增强学生的学习依从性与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培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最后,精准把握学生需求,体现人文关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以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对有关大学生安全的各子集数据、过程信息进行全面和深入挖掘,通过智能算法为大学生推送符合学习背景、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课程和学习资源,根据大学生的年级、专业、年龄特点,有所差别、有所侧重地制定网络安全教育规划,使网络安全教育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高校运用智能化手段,主动推送、智能推荐,在促进安全教育信息化的同时,也体现了高校的人文关怀。

(三)提升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

首先,高校应增强大学生对主流的正确的意识形态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的责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正确认识这种新的安全问题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的基础上,回答好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国家安全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高校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把握舆论导向,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其次,高校应培育大学生意见领袖。大学生既是网络安全教育的客体,也可以是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高校应培养一批大学生意见领袖,对意见领袖加强思想引领,传播言论自律,充分发挥优秀学生骨干在大学生中意见领袖的作用,让大学生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力。“在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尚未确立的阶段,大学生往往具有从众性网络心态,极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丧失自我的逻辑判断能力。”[6]意见领袖借鉴和使用网络语言开展网络安全宣讲,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发声,对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网络话语加以批判,通过对热点话题开展讨论,营造积极乐观的网络氛围;最后,高校应增强大学生的数据素养。提升大数据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传授大学生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办法,让大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数据技术,了解数据的来源、应用和查询技术,了解大数据算法;增强大学生的大数据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能力以及大数据应对能力,培养大学生运用大数据思维、从大数据的视角批判性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大学生自主探究和有效使用数据,掌握从大数据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法,提升大学生用数字化工具获取、组织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运用好大数据的资源优势。

五、结语

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数据技术正在慢慢融入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之中,高校应进一步改变传统思维方式,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打造网络安全教育的全链条育人队伍,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创新,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读懂网络安全观》编写组.读懂网络安全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1-52.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01-202.

[3]万是明.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导刊,2017,387(02):102-104.

[4]宫长瑞,轩宣.从大数据到小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发展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6-31.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6]郭广.基于自媒体舆情的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32(17).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大数据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咨询模式的构建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