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2023-04-29 21:00王春梅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忠骨毛岸英毛主席

王春梅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红色革命的重要批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编版语文教材都安排了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此内容学习能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部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单元内容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文的编排依次采取分散与集中,螺旋上升的编排体系,中高年级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融诗歌与文章于一体,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教学革命传统类课文、单元时教师要树立单元统整意识,在完成语文要素目标的同时,还要完成革命传统教育这一目标。五年级下册课文围绕“责任”这个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都表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虽然每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各不相同,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这三篇课文都是主要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为我们展现了顾全大局、有家国情怀的毛主席,《军神》刻画了坚强不屈、有超强毅力的刘伯承,《清贫》描写了甘心清贫与奉献的方志敏的形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学时教师要牢牢把握单元要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由于时代久远,小学生们都不了解那个时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相对单一,对红色革命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像这样题材的文章应该怎么教呢?我以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了解背景,增强历史的感知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本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这篇课文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主席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文字、图片等让他们有个多维度的感知,为真正走进文本做好铺垫。如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思考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抗美援朝,抗美援朝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还见过哪些有关抗美援朝题材的文章。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种背景的补充不是教师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新闻等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的记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借助多媒体,搭建情感的平台

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类文本大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时,恰逢电影《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我和学生都观看了之后都相当震撼,班级讨论会上学生们畅所欲言,一个学生说:“最让我动容的是毛岸英向彭德怀司令请求奔赴朝鲜战场时,彭司令说,你家兄弟三个,一个走失了,一个生病了,你还是留在父亲身边吧!毛岸英却说道‘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这二十九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可见毛岸英和他的父亲一样,有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当时,我就禁不住热泪盈眶,止不住泪流满面了。”另一个学生说:“《长津湖》的经典续作《长津湖之水门桥》七连战士在结束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后,在低于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恶劣风雪中,又迎来了身负炸药,用血肉之躯抵挡美军撤退的极其残酷的水门桥之战。当战斗结束后,七连再次点名的时候,战士伍万里答道‘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由此可见战争的惨烈,难道在战争之前,毛主席他不知道上战场意味着什么吗?作为慈父和领袖,毛主席不知道?该不该把儿子送到朝鲜战场上去?毛岸英早年一直在外流浪,十四岁赴苏联学习,十多年后才回国,好不容易父子团聚,如果你是毛主席,你会同意儿子上战场吗?同意毛岸英去朝鲜战场,这难道不能体现他不一样的伟人情怀吗?”通过对电影热烈的讨论,学生都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不怕牺牲的毛岸英有一个伟大的父亲,这为课文毛岸英牺牲后遗体是否运回国,到毛主席内心的挣扎,最终毛主席同意毛岸英遗体安葬在朝鲜做好了情感铺垫。

三、深入文本,感悟伟岸的形象

相关的革命题材作品中都有伟岸的英雄人物形象,《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军神》中的刘伯承、《灯光》 中的郝副营长等,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中所记录和刻画的英雄人物、榜样人物,由于身份地位时间空间,生活体验等距离,学生感受不真实,不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能感受其博大情怀。在阅读此类文本时,提倡学生深入文本内容、关注语言表达,聚焦人物的细节描写,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察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品质。在革命文化教学中,有许多关键性问题是需要学生在思辨中明晰的,课文中毛泽东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教师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应抓住关键词语,反复研读,揣摩,探究文本字里行间的意蕴,落实语言训练。让学生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毛主席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教学时,读到“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我和学生都沉默了,发自内心的替毛主席难过。另一处“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这儿进一步体会到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但最后还是签字,让儿子安葬在朝鲜,这表现出毛主席博大的胸怀和伟人的风范。学生抓住重点词“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强忍悲痛”“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真切地感受到毛主席内心那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楚,感受慈父与领袖的内心世界。

四、巧妙拓展,丰富文本的内涵

如果仅仅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学生可能无法对红色革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把课本延展至课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到当地及周边的红色遗址探寻红色记忆,比如我们沙洋的“五七干校”,也可以寻访当地的老红军和健在的抗美援朝战士、祭扫烈士墓、参观纪念馆等,把身边的红色资源,变成精练的红色寄语,做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或是开展革命故事会和诗歌朗诵会,多方面获取有关红色文化内容,让学生能够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这样既丰富学生阅读,又升华其思想,使红色资源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留下深刻的烙印。

总之,教师在对这类题材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站在小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文本内容,贴合实际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积极地将红色文化渗透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小树立坚定的学习目标,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忠骨毛岸英毛主席
华诞献词
留住红色经典课文的“语文味”——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铮铮忠骨昭后人——纪念长泰游击队总队长吴三地烈士诞辰100周年
祭烈士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
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