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宏伟
光膀子吃露天烧烤的盛夏还没到,淄博烧烤先意外走红,引起了一大波关注,很多人专门乘坐高铁去淄博吃烧烤。
淄博烧烤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它的出圈是偶然还是必然?折射出了怎样的民间烟火气息?又反映了哪些民众需求和财经问题?
凭借与众不同的吃法:“烤炉+小饼+蘸料”的烧烤灵魂三件套,淄博烧烤在社交媒体上爆火,“组团到淄博撸串儿”成了朋友之间的热门话题。一时间,仿佛全国各地的撸串儿爱好者都涌向了这里,他们沉浸式体验,晒出吃烧烤的照片,发布边吃烧烤边唱歌的视频,还“兼职”市场监督管理员,品评店家的服务是否到位……
淄博的烧烤店也忙翻了天,据说有的店一天翻台500桌都不够吃,有的店主实在忙不过来甚至劝排队的人换一家去吃。这座小城的反应速度也堪称“教科书”,仅用20天就建成一座占地100亩的万人烧烤城,五一期间广迎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淄博市商务局局长表示,淄博烧烤迅速走红并非偶然,这座曾经的传统工业城市一直在努力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对年轻人友好的城市。
曾经的历史名都
不少网友说:“上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
没错,齐国的国都临淄,就位于现在的淄博市临淄区。
齐国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当时齐国分为两代,一代是姜太公一脉的姜齐,另一代是田和一脉的田齐。自姜太公以来,齐国煮盐垦田、富甲一方,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临近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称为“海王之国”。后来,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齐国改称“ 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临淄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也是齐国时间最长的都城,它经历了姜齐、田齐甚至后来的汉代齐国,见证了齐文化的发展、成熟与演变。很多名人都到过临淄:孔子曾来闻韶乐,孟子曾来担任客卿,庄子曾被齐王聘为相……无数人痴迷的足球——蹴鞠也起源于这里。在史学文献《战国策》和《史记》上,曾这样描述临淄和蹴鞠:“ 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里的“ 蹋鞠”就是“ 蹴鞠”。
当时的临淄兼具鱼盐之利,经济繁荣、贸易发达,人们的生活殷实富足,各种冶铁、炼铜、铸钱、制陶、纺织的作坊遍布城内外。此时青铜器、陶器、铁器逐渐推广,用于饮食的各种材质的器皿越来越多,也让“ 烧烤”更为便利。
而在距今1.32万年前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临淄赵家徐姚遗址,考古学家曾发现了包括100余件陶塑制品在内的1000余件早期人类遗物,其中,有用火痕迹,有形状不一的陶器,也有切割痕迹的动物骨骼,因此有理由认为1.32万年前的临淄人已经在吃烧烤了。
为烧烤追根溯源
有网友说:我离淄博烧烤自由只差一个炉子。去淄博吃烧烤,你会发现每桌标配的小火炉不一般。这个炉子的烤架分上下两层,下层靠近炭火,烤好的肉串儿则放在上层,离火源较远,既可以保温又不会烤焦。而炉槽也很特别,除了炭槽,还设计了水槽,用来接住烤串儿滴落的油,这样不会冒烟。当你点完餐之后,服务员会送来七八分熟的烤串儿,由你自己继续烤。等到肉串儿嗞啦冒油时,拿起来用小饼一包,将肉一把撸下,再放上山东大葱,撒上店家自己调配的独家蘸料,哇,想想都要流口水了。
如果你以为这是作为现代人的超级美食福利,那就错了。烧烤,不是现在才有的。
一直往前追溯,或许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就已经有烧烤了。火的利用,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产物。用几根树枝燃起一堆火,把刚刚捕获的猎物挂在火上烤制,就能变成香气扑鼻的烤肉,这是人们告别茹毛饮血的捷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人类对烧烤始终情有独钟。
从在火上挂一只整鸡、一只整兔,到把肉切块、穿成串儿来烤,是一步大的跨越。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烤串儿出现在东汉。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沂市内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石残墓中,发现两方刻有烤肉串的画像石。其中,在《庖厨图》中,既有正在烧烤的庖厨,也有双人烧烤的画面,这让2000多年前汉人烧烤的场景栩栩如生:把羊肉、牛肉、鸡肉、鱼肉切成小块,串在扦子上,架好炉子 ,点燃木炭,一手执串,一手扇风,静静等待美食出炉。至于为什么要把肉切小了串起来吃,或许是为了快一点烤熟,抑或是为了拿起来不烫手吧。
再来说说烧烤方式,在古代,烧烤叫“ 燔炙”,《诗经·小雅·瓠叶》中有记载:“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燔:直接把肉放在火上烤;
炮:把肉裹在湿泥或草中再烤,《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做“叫花鸡”用的就是此法;
炙:把肉切成小块,用扦子一类的东西串起来烤,这大概是最早的“烤串儿”了。
与现在成为人们聚会聊天的食物不同,在古代,烧烤曾是两军交战时军营里的高级食物。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讲述的就是军营中官兵同甘共苦一起享用烤肉的场景。
如今,在山东,烧烤也分出了几大“门派”:胶东半岛的海鲜烧烤、济南的铁扦小串和淄博烧烤。而淄博烧烤,可以说是融合了博山烤肉和临淄烧烤的特色,演变成了独一无二的“ 三件套”烧烤。无论哪一种烧烤,伴着滋啦作响的美妙声音,总能让人感到奔放、自由、酣畅淋漓。
人潮涌来,带来了什么
淄博烧烤,以前只是当地人们晚上休闲娱乐的一个特色小吃,并没有太大的名气。现在之所以这么火爆,和这座城市的“热情”有很大关系。淄博用无微不至的举措表达“欢迎来吃烧烤”的热情:专车专列、特色礼物、打折优惠、庆祝活动……相信你人还没去,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份火热。
当然了,淄博烧烤爆火,还有一个更大的推动力,那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困顿,人们太想要用五官去亲身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如果说作家唐鲁孙、梁实秋用文字描绘美食,导演陈晓卿用镜头记录美食,那么,奔赴淄博吃烧烤的人们就是在用舌尖品味美食。你看,说走就走,无需顾虑很多,周末买张车票就可以出发,在高铁上小憩一会儿即可抵达;亲自动手,边聊天边慢慢翻烤;咬上满嘴滋滋冒油的烤肉,闭上眼睛深深嗅一下带有孜然味儿的空气,在满足触觉、味觉、嗅觉的同时,你能感受到这人间浓浓的烟火气,心情也会更欢快、更放松。
而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不仅热热闹闹,激发了这座城市的活力,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甚至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紧抓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未来,期待淄博还能创造出更多可能,让这座城市从内而外焕发自信,提升永久活力,拥有更为持久、火爆的“ 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