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马靖萱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提升创造美的能力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多数理工科高校还停留在重智育的传统育人阶段,在美育的教育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且在美育教育的形式上也较为单一,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和充分将美育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本文基于当前理工科高校美育的现状,分析了美育对于大学生培养的价值意蕴,从优化选修课程架构、完善社团实践活动、运用网络平台,创新美育形式等三个方面,通过实践学习,切实提高大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工科高校;美育;大学生;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49
引言
在中国古代,美育的发展源远流长,有着深厚且丰富的内涵。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提到美育教育大家第一印象应该是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学科[1],但这只是美育中的几种表现形式,真正的美育是一个系统且庞大的工程,尤其是现在的人们往往忽略了美育的核心内涵,比如道德美、自然美、科技美、社会美等方面的美育教育[2]。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美育教育不应该只把重点放在各种技艺的培训上,而是应该把各类技艺当做媒介,将美育的理念融会贯通到日常学习的各个学科领域之中,从本质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美的意识,培养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尽管理工科高校美育教育取得一定进步,在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但整体上看在实际的开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的,在实践中还存在短板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在对美育的本质研究基础之上,对理工科高校面临的美育教育方面的困境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探索解决的新路径和办法。
一、美育教育的价值意蕴与现状
(一)完善思维方式
思维意识是对新事物探索和发现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可以预见和推演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揭示事物本质的特征和内部的联系,是认识范畴的高级形式。它又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又互有区别。从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形象思维先产生,而后才是抽象思维,因为形象思维是人第一眼可以看到的事物,再通过大脑加工后,把一些直观的感受认识转换成抽象的思维意识,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展。比如我们以理工科高校的教育为例,通常都是将内在固化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来进行学习储备,认识主要停留于内在因素的思维认识,没有将思维认识进行优化,也就不可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从理工科高校的思维特点来分析研究更适合的思维培养方式。
当前理工科高校的教育观念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美育的错误观念[3],正确的教育观念一定是符合当下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且多元化的,它并不是可以独立存在和形成的,往往不注重教育正确思维导向培育出的学生或多或少在思维认识上都存在一些缺失,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适当转变教育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变化需要结合美育的思维认识发展,提升学生对待事物的审美创造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二)提高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更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发展靠的是人才,民族振兴靠的也是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足够重视。理工院校要努力为国家输送具备优秀综合实力的高科技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必须要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审美活动是建立在一定想象能力来鉴赏审美对象的深层意蕴,而这种发散性的思维也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使其思维一直保持很活跃的状态和能力,这种能力促使其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产生新的想法,科技的发明创造离不开创新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可以让想象力和创造力无限开发。
理工科高校在美育方面有着自身的学科特色和文化优势,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将美育理念融入进不同学科、专业中去。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充分发掘在不同学科知识中深入发掘他们背后美育的内容,比如在形式美要素中的数列之美、工业设计图形之美、化学分子结构之美等等,在理工科高校的课程学习中也可以融合生态环境的美学思想,工业产品的功能之美等等。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
在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层面已然大部分满足,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需要逐步增强,仅有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和审美越来越充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变成不是首选要素,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了选择的主要要素,要在新时代中立足,则应当造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时代新人,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和谐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新时代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是重中之重,美育可以净化心灵、提升素养、产生创意,特别是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多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不然一味地通过数理化学习只会让学生变成数据机器。审美素质较高的理工科大学生,优势在于能够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优势互补得以协调,用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从而成为新时代“审美型”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复合型人才。
二、工科高校美育教育优化策略
(一)优化选修课程架构
当前理工科高校的课程大多数没有将美的思维融入到基础教学内容中去,没有将美育在课程当中的优势充分调动起来,往往也都是一些概念性的理论学习,通常体现在一些选修鉴赏课,且形式较为单一,从课程体系上来看,这样的课程架构并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维的开拓创新。
理工科高校应当结合其专业特色,围绕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为核心完善美育学习课程体系[4],加深对科技之美的认识。其一,除了开设美育相关的课程外,还应在其他课程中的各项环节中体现感知美、认识美的方式,对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将美的理念融入到课程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美的意识和敢于突破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美育的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在学生的观念上真正认可美学教育。其二,将美育教育与传统课程教育相融合,各学科之间协调发展,将美的理念传导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促使每位学生都能从本质上真正认识美、感知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真正的美育教育。其三,美育是文化素质的有效补充,它们相辅相成又密不可分,在课程中将它们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格,也只有相互结合,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意义。
(二)完善社团实践活动
美学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教育本质就是要以人为核心,真正认识到人的本质问题。大学生今后会逐步踏入到社会中去,学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和事物,提前做好对社会认知的学习,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理工科高校应当注重树立大学生劳动美的观念,通过访企拓岗,实地考察,了解榜样校友等方式,加强幸福要靠双手去创造的就业观念;二是理工科高校应当加强和引导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把握当下的成长任务,要培养大学生识人、辨人的素质能力,警惕交友不慎给自身带来的困惑甚至是损失。
以美学理论作为基础[5],充分利用好本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第二课堂实践作用,创造交流互动的平台,调动大学生感受美学的主动性,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可以从审美情感、道德情操、心灵化育、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等不同的维度感悟美育,例如很多理工科高校开展了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鉴赏课程、讲座等活动,也可以通过学校和地方的资源去其他具有美学形式的场所去学习走访,凸显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运用网络平台,创新美育形式
大学生作为走在新时代最前沿的青年群体,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巨大,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抖音等等新媒体的展现方式成为了他们获取学校新闻的主要途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占领新兴的新媒体阵地,如何能够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好学生,使之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个高校都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坚持以生为本,为生服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除了常规的新闻发布外,需要到学生中间去探查他们平时都关心什么,想要了解什么,对什么内容、形式的宣传最感兴趣,不只停留在学习教育课程中,这就要求对媒体宣传的内容、风格、形式等要素进行设计,因此校园里的各种宣传媒介应当深入挖掘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善于搜集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各类素材,在原有的宣传方式基础上,敢于创新新形式新平台,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力求创作出美育教育在视觉、听觉和宣传效果上更加接地气的优秀作品。
坚持抓好队伍建设。首先,在选人用人阶段要层层选拔,挑选出愿意为此项工作奉献自己时间精力的种子选手,通过后期对工作内容的基础知识不断学习,努力建成具有综合实力复合型人才队伍。从新闻媒体的专业角度上看,不仅需要他们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还需要有统筹全局的大局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在选好培养团队成员之后,可以依据工作需要按照成员所擅长或者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简单的分工,后期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分工调整,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形成系统化的管理,发挥宣传典型的正面导向作用,形成为学生无私奉献服务意识、成就自我的成长意识,整合学校资源,优化平台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出媒体工作的初心使命。
坚持拓展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良性的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思想,在当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结合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平台特点,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双创新双突破,将美育教育有机融合在各类话题中去,除了迎合学生个人性格特点外,多去开展积极向上的实践活动,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宣传,提升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潜移默化地沐浴学生的心灵。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形式有显性的课堂教育和隐性的活动参与等[6],在保持高校校园媒体基本的宣传功能上强化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突出了隐性教育的作用。高校校园媒体育人更能够以新颖、便捷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大学生参与校园媒体实践活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适应环境、跟上时代、成长成才。
三、结语
加强美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需要。当前高校应当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尤其是美育教育在理工科高校中的体现,可以从教育观念、课程架构、人才培养形式创新等方面来强化理工科人才培养力度,将美育教育在课程当中的优势充分调动起来,从多维度探索、提高理工科高校美育教育实效的实践策略的路径与水准。
参考文献:
[1]田露.高校美育课程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3):84-85.
[2]刘雨春,任春华.论美育的现代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2007(5):165-166.
[3]李亚萍,庞琳,王晓华.理工类高校美育现状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74-78.
[4]王广燕.范迪安: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N].北京日报,2020-05-26(6).
[5]王晓旭.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9.
[6]纪燕.理工类高校生态美育教学实施方法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29(2):204-208.
基金项目:
2021年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项目,项目名称: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MF21020609);
202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项目名称: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美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YDJ22007)。
作者简介:
张健(1994.3-),男,汉族,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马靖萱(1997.1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