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中华
大凡名胜古迹,无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商丘古城也不例外,而商丘古城又因应天书院这个特殊文化光环的笼罩显得与众不同,使得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阶一柱,甚至一草一木,都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可小觑的尊荣。有人说,商丘因古城而名扬,古城因书院而升华。
冷气夹裹深秋,天空欲晴还羞。我怀着无比景仰、敬畏的心情,拜访应天书院,零距离触摸它跳动千年的精神气脉,聆听这里曾有的琅琅读书声,寻找它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
入大门前行,迎面是一座巍峨壮观的雄伟大殿,红柱灰瓦,朱门青砖,飞檐凌空,这就是主要景点之一的崇圣殿。五开间,殿内正中尊立着孔子的雕像,雕像的背后上方,是四个金光大字“万世师表”。大殿的两侧偏殿,是陈列室,陈列着应天书院的历史和成就。墙上的展板上书写着一排排书院培育出的杰出名人。这些名人中,范仲淹不得不说。
翻开应天书院厚重的历史,会发现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有不解之缘。学成于应天书院的范仲淹,后又授学于这所书院,促成并见证了应天书院最辉煌的时期,使京东之学风一时大振。
范仲淹本来家居苏州。他两岁丧父后,母又改嫁朱氏。因不堪忍受别人的欺侮,1011年,23岁的他来到应天书院,从此开始了他的苦读生涯,也留存了他苦涩甜蜜交织的青春记忆。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他以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宋仁宗时,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了兴化县令的职务,在应天居丧。
应天知府晏殊特聘服丧在家的范仲淹主讲于应天书院,范仲淹欣然受命。由于名师任教,整饬学风,四方学者纷纷慕名前来就学。范仲淹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言行,赢得了学生的拥护和爱戴。此时,应天书院在全国的地位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一时“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俨然为中州一大学府。
范仲淹虽身在学校,而以天下为己任。在此期间,他还向宋仁宗呈《上执政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簪,慎选举,抚将帅……”希望朝廷无过,民生无怨。可以说,范仲淹后来的政治改革思想,在这里已初步形成。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冬天,范仲淹被提拔到中央任秘阁校理,离开应天府。
有人说,再厚重的物质,再炙热的权力,在书院这片寸土上,都轻如鸿毛,都会随时间而消亡,而不朽的是人的崇高精神与博爱情怀。正如一句名言所语:“水清万物洁,文厚万物轻。”所以,尽管朝代换了几代、江山改了多回,应天书院也起起落落,但它的灵魂如铁打一般硬气,总保持一副淡定从容、波澜不惊的样子,因为它知道该如何守望、更该如何传承。
(摘自《京九晚报》,有删改)
知识卡片
求学需求
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适逢其时
宋朝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学术思想
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年),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先后有主盟北宋文坛的戚同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毕士安、王洙等人,“宋初三先生”之中的孙复、石介二人,“双状元兄弟”宋庠、宋祁,“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皆毕业于应天书院。撇开论资排辈,单就开学术风气之先及荐拔人才而论,范仲淹的宋学开山地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课程设置
范仲淹掌管应天书院时,总结先师戚同文的教学方法,为书院制定出一系列学规,要求“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严格要求院生学习。《上执政书》提出“固国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事”6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举、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宋初河南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
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亦把“德”说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重德。
成语故事
▲划粥割齑 【解释】意思是等粥冻结后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形容十分刻苦。
【出处】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
▲信手拈来 【解释】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出处】宋·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诗:“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
▲藏之名山 【解释】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出处】三国·魏·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学富五车 【解释】形容学问渊博。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满腹经纶 【解释】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本期读2版参考答案
1. 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面对国都与故土,他既有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