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星瑶
当下社会,人员流动有增无减,人们闯荡的雄心与日俱增,人们的眼光也不再局限于“偏安一隅”,而是希望去更大的城市去追求更好的前程。诚然,我们不能只困于这一方小天地,眼光狭窄,甘于平凡。但是,发展和成就我们的故乡也是不可忘记的。保护故乡的风雨烟云,建设故乡的雕梁画栋,又何尝不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此,壮志献故土,青春留家乡,故乡也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结合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耳熟能详的诗句道出了中国人对故乡的眷恋;“要让故乡留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体现了我们精神上对故土的追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中国人总有乡土性,总以故乡为根基,留在家乡、建设家乡就是维护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作贡献的知识分子——“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致力推广菌草技术,带领农民种菇致富;“大学生村官”翁新强,放弃高薪重回大山,发展产业脱贫,为乡村建设献上自己的一份力。他们展现了坚守初心、乐于奉献自己的人生价值。(运用点例,分析“回归”与“坚守”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可投身大众创业,融入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中,把理想种到祖国的土地上。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乡村是一片可以让广大青年大有作为的舞台,曾经无数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参与乡村建设,这是青年锤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大好天地。我们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运用繁例,分析“坚守”与“奉献”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早已擂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切实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于桑梓,耕于桑梓,有何卑微?壮志献故土,青春留家乡,亦是我等之责任。(结尾总结,深化观点,片言居要。)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