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
在喧嚣中沉淀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一书中展现了他对社会和人生多方面的见解,在他反讽、幽默、犀利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一种很久都没有在文艺作品中体会过的品质:真诚。他未必洞悉这世间一切真理,他说的每一句话也未必都是金玉良言,但是他的思考是真诚的,而且他将他的思考真诚地展现出来。他大胆地表现自己的俗气,对钱权名利毫不避讳,不装清高深沉,他只写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在喧嚣的时代中,他呼吁人们反省自身、保持理性,他希望人们尊重事实,注重实证,不要被虚假的道德和自身的局限所蒙蔽。王小波仿佛站在一个烟尘喧嚣的道路旁,不断提醒人们停下来,慢一些,想一想。他在书中提及的许多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依然在考验着我们,他的话语没有过时,反而更加振聋发聩,不得不说,他的眼光是多么锐利,精神是多么超前。他讲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小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事情都沧海桑田,可是他所讲述的一切读来却那么亲切和熟悉,就像昨天才写就的评论。
一个人也许会犯很多错误,因为无知,因为年少轻狂,但在王小波身上,我感到一种“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他不奢求自己总是正确,但他希望永远认真地对待人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决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这种真诚,或许也是今天的文艺创作者们普遍缺失的。
对于别人常常问及的小说的寓意,王小波说:“我竭力去做的是把一件过去的事述说完全,使读者可以了解一切。除此之外,没有很深的寓意。在我看来,最困难的就是让处在与我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朋友可以了解我说的事。假如我已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以为在一篇小说中,假如叙事部分被理解了,一切都被理解了。只要小说中的这些事被理解无误,读者乐意得到什么结论都可以。因为对于过去的时代和已发生的事,我抱中性的态度。现在固然可以做种种价值评判,但是最主要的是正确和完全的叙述。”在这里,王小波表现出对一个人自身有限性的深刻洞察。一个文艺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潜移默化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包含许多永恒的但连作者本人都不曾察觉的海量信息。一部世代流传的作品,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给出完全不同的解释。作品一旦产生,其寓意已经不再由作者掌控,因为写出这个作品的不止有作者,还有整个社会和世界。作者只是其中有限的一粒微尘,折射出世界某一角的光线,仅此而已。所以,作者要做的就是放宽心胸,以一种真实、诚恳的态度记录时代,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会怎样理解和评价,那就不是作者所能干涉的了。
精彩展示1
《江村经济》的长处在于十分诚实地描述了江南农村的生活景象,像这样的诚实在中国人写的书里还未曾有过。中国的读书人有种毛病,总要对某些事实视而不见,这些事实里就包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人喜欢做的事情是埋首于故纸堆里,好像故纸之中什么都有了。中国的典籍倒是浩若烟海,但假若没人把事实往纸上写,纸上还是什么都没有。人忠于已知事实叫作诚实,不忠于事实就叫作虚伪。还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这既不叫诚实,也不叫虚伪,我把它叫作浮嚣。人若把学问当作进身之阶来做,心就要往上浮。诚实不是学术界的长处,因为太诚实了,就显得不学术。像费先生在《江村经济》里表现出的那种诚实,的确是凤毛麟角。
…………
还有些大学问家有着另外一种经历:他大概没有做对过什么习题,也没有编对过什么程序,只是忽然间想通了一个大道理,觉得自己都对。这种豁然贯通之感把他自己都感动了,以至于他觉得自己用不着什么证明,必定是很聪明。以后要做的事情只是要养吾浩然正气——换言之,保持自己对自己的感动,这就是他总是有理的原因。这种学问家在我们中国挺多的,名气也很大。但不管怎么说吧,比之浩然正气,我还是更相信“共同体验”。
(节选,有删改)
片段赏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谈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各行各业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象牙塔里待久了,很容易说出一些违反基本事实、罔顾社会规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荒谬言论。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领域的研究,都要走出图书馆、走出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到市井街巷,去倾听百姓的声音,去调查最基本的事实,去把握时代最迫切的需要。如果没有实践,没有调查,不管学术做出来有多么漂亮的外表,都不过是“空谈”罢了。
精彩展示2
以前的城墙顶上不但能跑汽车,肚子里还能修仓库。像这样的城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可惜已经被拆了个精光。没有了宏伟的城墙、寂寞的城楼,北京城是一座没有了历史的城市。有些人会说,它怎么会没有历史——历史写在纸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一座城市的历史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它的建筑。北京城就其本来面目来说,是一座硕大无比的四合院。没有了城墙它就不成个样子。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郑王府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了旧貌,屋檐下住满了燕子。傍晚时分,燕子在那里表演着令人惊讶的飞行术:它以闪电般的速度俯冲下来,猛地一抬头,收起翅膀,不差毫厘地钻进椽子中间一个小洞里。一二百年前,郑王府里的一位宫女也能看到这种景象,并且对燕子的飞行技巧感到诧异——能见到古人所见,感到古人所感,这种感觉就是历史感。很遗憾的是,现在北京城里盖满了高楼,现在的年轻人读到“似曾相识燕归来”,大概也读不懂了。 (节选,有删改)
片段赏读
王小波在书中多次提到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一部分活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这一部分是不会死的。在海德堡,在剑桥,在萨尔兹堡,你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漂亮。”古建筑不仅留下了美学和技艺,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先人的生活方式。只有亲身感受过古人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留下的文字。只有纸上的记录是不够的,如果一切旧物都被毁灭,那么總有一天后人将无法明白文字的意义和自身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