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莹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听到这首儿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所唱的主角是谁吧?对,就是龙。说起龙这种动物,大家都会感觉既熟悉又神秘。熟悉,是因为作为华夏子孙,龙是我们最为崇拜并视为祥瑞的动物,龙的文化和形象总围绕在我们身边,人们常把人间帝王比作真龙天子,许多人名、地名都以龙命名;神秘,是因为在现实中不曾见过,只在传说和历史故事中听闻过。那么“小青龙”到底有多少秘密呢?下面就让我们的国宝——C形玉龙来给大家讲讲关于它自己的小秘密吧!
关于我的样子
大家好!我叫C形玉龙,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现定居北京,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为我的外形像一个大写的字母C,所以被人们叫作“C形玉龙”;我身高26厘米,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所以也有人叫我“碧玉龙”;作为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一件玉龙,我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虽然从我被雕刻出来到今天有5000多年了,但谁要说我是个老气横秋的老爷爷,我可不服气!你们仔细看看我的样子:修长的眉眼,微翘的鼻头,高高向后飞扬的鬃毛,还有那个高难度的C形“下腰”姿势,都在说明,我还是那个英姿飒爽、遨游天地的“冻龄”美少年!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对呀,你这性感卷翘的嘴形更像是猪的嘴嘛,龙不长这样啊,我们在景点、浮雕上看到的龙,都是马首蛇尾、身披鳞甲、头有须角的威武巨兽,你这个样子顶多是Q萌版、简版的龙吧?你们有所不知,我们龙的样子也经历了时间的演变。不信你们去翻翻史书,转转有各个时期展品的博物馆,从春秋战国到汉唐明清,龙的样子是由简入繁丰富起来的。
说到龙的起源,就得从我的故乡红山这个地方说起了。红山,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原名叫“九女山”,传说远古时九个仙女触犯了天条,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撒在了山上,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后来人们叫它“红山”。距今约6500—5000年前,定居红山地区的人类祖先已经学会了驯养家畜、使用石器、制作陶艺,甚至还有了审美意識,会雕刻玉器。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先民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还不够强大,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无法解释并充满恐惧,他们认为宇宙是由神明主宰的。华夏的先民自古就有信仰龙图腾的传统,他们认为,龙是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威力强大,是主宰民生的重要神灵,信仰神龙便可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于是我这条玉雕“小青龙”就应运而生了。
但为什么我的嘴部像猪的嘴呢?因为猪在红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农业已经相对发达,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先民的生存需要,狩猎仍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聪明的红山地区先民慢慢地学会了驯化、饲养家畜,从狩猎野猪再到驯养家猪,猪成为他们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先民们还认为,猪具有神灵属性,能够沟通天地,所以祭祀求雨时大都会供奉猪。玉石在他们看来是凝聚了天地山川、日月精华的珍贵物质实体,于是先民便把对于龙的崇拜用猪的形状以玉石雕刻出来。这种简洁的雕刻工艺散发着古朴的美感,既蕴含“猪”的丰裕之意,又有“龙”的灵秀之气,体现了红山先民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后来因赤峰境内多有猪嘴龙表玉器出土,所以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也被称为“龙的传人”。
关于我的励志“出道”史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我出土时并不出彩,也没有像兵马俑、三星堆那样“出道即巅峰”的体验,甚至被发现我的农民认为是一个“大铁钩子”,连种田耕地的用途都没有。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很感激他的,是他让我在沉睡5000多年后重见天日。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有一个叫张凤祥的农民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石洞。他下到石洞底部,在一个石板下面摸到了我。 收工时,他把像铁钩子一样的我顺便带回了家。当时他的弟弟才六七岁,看到我很感兴趣,就找了一根绳子把我绑起来,拖着我在村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就这样,我被“熊孩子”们拖着在地上蹭来蹭去,身体表面的土锈很快就被蹭掉了,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光芒。张凤祥这才发现我是一件玉器,于是急忙带着我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请工作人员鉴定。可惜,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没有认出我的真实身份,给了张凤祥30元的征集费用,按照惯例给我办理了入库登记手续,从此我就静静地躺在文化馆里的箱子里,过着无人问津的日子。
十几年后,红山文化的考古工作有了重大突破。在距离赤峰地界不远的辽宁省牛河梁,考古人员挖开了一座5000多年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出土了两个小巧精美的玉猪龙。消息传过来,文化馆的负责人意识到一直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我跟这两个玉猪龙可能是同一时期的文物,他们立即去北京找著名的考古专家。经鉴定,确认我是红山文化的早期文物,是龙的一种早期形象。从此,我成了举世瞩目的无价之宝,名扬华夏。
关于我的珍贵价值
作为距今5000多年的文物,我的信息其实并没有文字记载可考,因为那时候人类还不会使用文字。虽然科学家只能根据红山文化遗址和碳元素测定推测我的年龄和用途,但丝毫不影响我在国宝文物中的价值和地位。我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以玉琢制的中国龙早期形象,也是我国目前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体形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形玉器。我的出现,不仅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也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
除了历史考古价值,其实我身上还凝集着古人的美学意识和宗教文化思想。我的背上有个小孔,如果用绳子悬挂起来,龙头和龙尾恰好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在那个没有精密仪器测算的时代,原始先民就已经有了对称美学的概念。人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我的造型接近大自然中的闪电。在先民的意识中,闪电是支配雨水的神灵。所以,在先人巫师等重量级人物的墓穴中总能发现龙,这是用来祈求雨水的法器。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良渚文化中,良渚文化有许多用来祭祀神祗的内圆外方的玉琮。华夏先民们将自己的愿望和意志体现在玉石造型中,它们虽脱离了自然原型,但充分显示出先民的想象力和艺术思维。正是这种极大地区别于自然原型的造型特征才显示出神的力量,这就是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