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2023-04-29 00:44:03张敏
种子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张敏

摘 要:我国作为大宗农产品以及农副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出大国,农业生产是国内社会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国内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以及社会整体经济的稳定性,若想在该地区实现稳定且良好的农业经济生产水平,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与管理人员加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优质农产品种植技术的引进,实现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的高质量发展。并且,要严格落实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当地经济作物与农副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得到良好的基础保障。“马铃薯”又被称为“土豆”,不但是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农作物。在农副市场领域,马铃薯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自身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而且可以用作诸如淀粉、糖等重要物资的生产材料。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技术;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

在农业生产领域当中,马铃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蔬菜粮食作物品种,同时也是重要的大宗经济商品以及战略工业生产物资的原材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各领域对于马铃薯的需求量一直很大。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居民对市场内部的马铃薯需求量还在不断上升。马铃薯作为一种农作物,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对于种植地的土壤环境条件以及其他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不严格,在实际的种植生产活动中,马铃薯植株的成活率比较高,并且种植操作十分简单,同时还具有生长过程稳定且产量高的特点,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村镇田间被广泛种植,并且其种植范围还有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马铃薯已经成为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第四种大型主粮作物[1]。具体到马铃薯的种植生产环节,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无法离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优质的种植技术,只有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加大对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对马铃薯种植产业的科学栽培技术管理,并充分落实严格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确保我国的马铃薯实现优质高产的种植目标,推动国内农村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产业高质量稳定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

1马铃薯的优质种植技术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农副产品种类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的实际需求,我国从事农副产品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与种植技术的研究人员,应当积极创新优质的种植技术与高质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做好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长久发展。

1.1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地选择工作

土壤作为重要的农作物生长种植环境因素,在马铃薯的栽培过程当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务必要确保栽培土壤的管理工作高质量进行。在进行栽培地的筛选工作环节,技术人员首先需要对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性质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对土壤的内部环境以及土壤结构做到全面的掌握与了解,对土壤环境内部的温度条件、湿度条件、微生物群落、微量元素营养含量等要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依据所选用的马铃薯栽培品种的生长要求和品种习性,进行科学规范的栽培地筛选工作[3]。一般情况下,栽培地的土壤环境要具有良好的肥力,并且栽培地的周围要具备充足的水源以及光照条件等环境因素,才能有效确保马铃薯的后续栽培工作环节以及植株生长环节可以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高产量且农作物产出品质较为优质。

就马铃薯自身的植株品种特性而言,虽然马铃薯对于生长周围环境的要求不高,但是马铃薯是一种喜冷凉的植物,并且生长环境中的温度过高会不利于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在植株的整个生产阶段,栽培环境中的昼夜温度最好维持在17~21℃之间,马铃薯植株的块茎萌发阶段,最低温度不得低于4~5℃,如果栽培地环境的昼夜温度处于12~18℃之间,这种环境温度范围对于马铃薯植株的株苗以及根系的生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环境温度明显低于7℃,对于植株的茎叶生长会造成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栽培地的日平均温度高于24℃,就会影响马铃薯植株整体的光合作用,若环境温度高于29℃,马铃薯植株就停止自身的生长。因此在栽培地的筛选环节,技术人员务必要重点关注马铃薯种植区域的光照条件情况以及土壤内部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总的来讲,高温、日照时间较长且光照强度较弱的栽培地对于马铃薯地上茎叶的生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日照时间较短且光照强度较高的栽培地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总产量。如果光照强度过高并且已经超出马铃薯植株的可承受阈值,马铃薯植株就会过早进入衰退期。在进行栽培地的筛选工作时,要尽量确保土壤环境内部的湿度以及含水量高于60%[4],虽然马铃薯在出苗阶段之后的生长环节对环境中的水分要求不高,但是一旦植株整体进入开花期,其对于水分的需求量就会明显增加,此时需要技术人员加强对栽培环境中的肥水环境进行管理,确保土壤内部环境中的含水量始终大于60%,最好将含水量维持在80%左右。而到了盛花期,土壤内部结薯层的含水量应尽量维持在65%左右,直到马铃薯块茎成熟时再适当地减少土壤环境内部的含水量。最后,在马铃薯的种植生长环节,技术人员应当确保栽培地具有较厚的土壤表层且土壤下层较为疏松,并在种植区域栽培地附近设置良好的排水设施。

1.2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地整地工作

当马铃薯的种植生产环节推进到植株出苗或者发芽阶段之后,由于马铃薯植株的抗病害能力较差,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蚀,从而对种子的出苗生长环节造成影响。因此为了确保马铃薯的幼苗可以健康生长,需要技术人员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这就要求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地工作。通过对马铃薯的栽培地进行整地工作,可以显著提高栽培地土壤的通透性,促进马铃薯幼苗根系实现良好的生长[5]。

通常情况下,对马铃薯栽培地的整地作业需要在栽培种植环节之前完成,并为后续马铃薯植株的栽培种植工作环节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在开展整地作业环节的过程当中,技术人员应当依据马铃薯栽培品种的种植要求选择合适的整地作业方案,确保整地工作环节的科学性,提高整地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国内的马铃薯种植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最常见的整地方案主要有穴状整地法和带状整地法,这两种不同的整地方案各自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性。其中,穴状整地法一般适用于处在坡度较大且存在水土流失的栽培地,而带状整地法适用于平缓的马铃薯栽培地。在具体的马铃薯栽培的整地工作环节,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栽培地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选择最合理的整地方案,确保整地工作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并有效提高马铃薯种植环节的栽培效率。此外,整地工作开展时间段的确定也非常重要,在选择整地工作的具体时间段时,要综合考虑马铃薯栽培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土壤内部结构,若相关条件符合要求,则马铃薯的栽培环节与整地环节可以同时进行,但是如果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干旱,则需要在降雨之后再考虑进行整地工作。

1.3马铃薯栽培种植环节的品种选择工作

在进行马铃薯的品种选择工作环节,如果栽培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属于高温高湿相互交替的类型,则马铃薯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对最终的农业生产活动产量以及马铃薯的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具体的马铃薯栽培工作之前,技术人员需要严格做好马铃薯的品种选择工作,只有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进行选种工作,才能为最终的马铃薯优质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的马铃薯种子筛选环节,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品种的优质性与高产性,应当尽量选择外观良好的种子,要注意不要选择携带病虫害的种子。针对所选品种的马铃薯植株的生长环境适应性能,应当根据实际栽培地的环境气候特征与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并认真分析马铃薯植株栽培工作的规律等因素,尽量选择晚熟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如果引进的是新型马铃薯品种,则需要在展开大规模马铃薯种植栽培工作之前,对引进的新型马铃薯品种进行严格的栽培试验,并通过对栽培实验结构的分析,检验该品种自身的优劣性,确保引进的新型马铃薯品种可以与当地的栽培环境相适应。另外,通过种薯催芽、用散射光照射幼芽, 能够增加幼芽的生存能力, 同时, 通过向苗根壅土、延迟种薯播种时期, 能够降低马铃薯植株滋生病菌的可能性,促进植株根部的生长。

因为马铃薯自身属于块茎繁殖方式,在对选育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确认之后,技术人员需要尽量筛选质量比较好的马铃薯,并通过使用利刃切开马铃薯观察内部是否存在病虫害侵蚀的情况。在采种环节,技术人员务必要严格把控采种时间,如果采种时间选择不科学,则会对种子自身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这是由于在某些时间段所采集的种子尚未发育成熟,无法承担栽培种植工作。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相关部门于2019年发布的品种区域布局规划政策,为了有效避免因大面积种植栽培作业所引发的危害,要严格禁止跨区域种植的情况发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活动中病虫害现象的发生概率,并有效防止病虫害情况在种植栽培地区之间的蔓延与扩张,实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与控制工作。

1.4施肥环节的科学规范性

马铃薯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于所需的土壤内部微量元素营养以及肥料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在针对栽培地的土壤内部环境进行微量元素应用补充时,所实施的肥料种类应当尽量选择化肥与有机肥料。同时,在开展整地作业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土壤内部环境的底肥实施工作。如果在施肥环节确定将有机肥作为主要肥料,可以在有机肥实施环节适当地加入氮肥与钾肥等化肥,作为对土壤内部环境营养元素的补充。有机肥作为先进、绿色且环境污染较小的肥料,可以有效地满足植株在各个生长阶段的基本营养需求,并且有机肥的肥效持续时间相较于其他传统品类的肥料更加长久,可以对植株的各个生长阶段做到持久的积极影响,并显著改善土壤内部环境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土壤结构状态,增强栽培地所在区域的土壤肥力。

2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与策略

2.1晚疫病防治措施

晚疫病是国内马铃薯栽培种植产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这种病害一旦发生就会显著降低马铃薯栽培所在地区的总产能,给马铃薯种植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晚疫病的侵害表现特征集中在植株整体的茎叶部分与叶柄部分,马铃薯植株的叶子表面出现褐色斑块,这种褐色斑块多为圆形。如果马铃薯栽培地的周围环境湿度处于较高水平,晚疫病在马铃薯栽培地内部就会快速蔓延,进而导致病害扩散到植株的其他部位,形成条纹状褐色斑块,最终导致马铃薯植株整体呈现出病态的褐色。针对晚疫病的防治措施,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尽量采用化学防治手段,针对出现晚疫病侵害现象的马铃薯植株进行药物喷洒,一般选择58%甲霜灵锰锌溶液、72%的克露以及64%的杀毒矾等药剂。

2.2早疫病防治措施

在马铃薯栽培种植生产过程中,早疫病又被称为轮纹病,这种病害对于马铃薯植株的茎叶部位产生巨大的伤害,并且伴随着轮纹病的病害情况不断发展,病菌会一直蔓延至马铃薯植株的根系部位,并对马铃薯的果实品质产生影响,最终造成农作物减产。当技术人员发现栽培地内部的马铃薯植株出现早疫病后,应当观察植株表面是否存在形状不一的枯斑,是否存在茎叶枯死的情况。早疫病在高湿度的马铃薯栽培环境中属于高发病虫害,在栽培地温度超过15℃,土壤湿度以及内部含水量大于80%等环境条件下,早疫病的发展速度会显著加快,且发病率会有所提高。针对早疫病的防治措施,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尽量结合化学防治措施,并且在早期的马铃薯选种环节,尽量选择早熟型的种薯,这样可以在基础环节做好早疫病的防治工作,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在具体的马铃薯栽培播种环节,可以同时在土壤内部施入有机肥与氮肥,提高马铃薯在生长阶段对早疫病的抵抗能力。最后,从事马铃薯栽培种植生产活动的技术人员,应当尽量提高田间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针对已经移除的患有早疫病的植株点位进行病残体的清理工作,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严格落实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 结束语

鉴于马铃薯的特殊经济价值与生产地位,我国农业生产相关部门早在2016年就针对马铃薯的种植与生产活动做出了重要的指导,要求我国的农业生产型城市重点加大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扩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加快建设科学完善的系统化马铃薯农产品供应经济链条。马铃薯作为我国农作物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主粮作物,其在栽培种植生产环节的质量与最终的总产量和品质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与城市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当在日常的工作中重视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大相关种植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雷.马铃薯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3(10):62-64.

[2]苑玉金.马铃薯种植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以宁津县为例[J].南方农机,2023,54(06):66-68+86.

[3]杨琴.马铃薯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种子科技,2023,41(03):55-57.

[4]常海霞.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当代农机,2023(01):73+76.

[5]蒲志斌.早熟马铃薯的大棚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2):201-202.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园林病虫害科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浅谈
茶园开发与茶树种植技术研究
探讨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浅析小麦种植技术
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11:29:11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