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专项练习

2023-04-29 00:44:03李政
关键词:韩愈古文一带

李政

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不同文明的滋养下,孕育出众多文化主体,有着个性迥异的文化特征。但是,陆上丝绸之路从发源之初便以发达的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成为两极,在两极之间的国家与地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两极文明视为落后的异域空间。在中原文化语境下,这一地带被泛指为西域,“是充满想象、虚构、遥迢的‘异托邦之所,是被赋予了无数文化乡愁和审美想象的异域所在”。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海陆丝绸之路国家则一同被划入近东、中东、远东等东方话语,是西方殖民扩张过程中侵略的对象。欧美各大国际电影节虽能够为亚非国家与欧洲国家提供一定的展示平台,但这些电影节的选片及评奖倾向却难以逃脱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式与当代政治潮流的影响,弱势国家的电影创作者也不得不向西方主流价值观靠近。

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对旧丝绸之路的重塑,也是对历史上的中原正统论、西方中心主义的突破,还是以平等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做出的努力。这也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文化理念上的创新之处。通过在展映等环节充分尊重参展与参赛国家的创作自由,能够排除意识形态与文化偏见对电影艺术的干涉,从而真正消除文化隔阂,实现平等合作,又以影像为媒介寻求“一带一路”国家多样文明对和平、民主等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认可。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影片中,半数以上都是来自“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能够使这些国家与地区集中展示电影艺术的优秀成果。例如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路电影风采”展映单元中有《我从不哭泣》《针惜情缘》等作品,这些作品以本土创作者的眼光,刻画本土风貌,宣扬本土文化,同时对贫富差距、代际隔阂等“一带一路”国家共有的社会问题进行呈现。这种文化共鸣又将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的情感连接,通过影像培育“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体精神,最终转化为“一带一路”国家从文化延伸到经济等领域密切合作的动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还将更多国家纳入“一带一路”“朋友圈”,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认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不只局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电影,也涵盖了其他国家的经典佳作,如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了《美国风情画》《象人》等美国影片,真正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气度与尊重多元文化的决心。

(张燕、易恬恬《“一带一路”倡议下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创新机制与发展路径》)

材料二:

“他者”本身是作为一个在哲学领域中的关系性概念而存在的。他者的概念是一个以自我为坐标,将外在一切事物与自我进行建构与完善的过程。在电影创作中,审美在主体间的互换与交流,形成了一种“互渗”的叙事逻辑模式。因此,将“他者”的研究理论作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传讲中国故事的方法论,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战略方法。

在电影故事的讲述过程中,需要去研究故事话语主体与他者看待世界的方式——即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在他者的视角下,寻找共情叙事,共情的关键在于观众是否认同角色人物的处境。将人物引见给观众,重要的不仅是让观众看出他的主要特征,还要看出自己与他的相似之处。“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在待人方面的主要思想,按礼法行事,就是站在他者的角度思考成人之美,多为别人着想,才是增强情感共同性的有效方法。在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时,我们一定存在着信仰、政治、文化的不同,而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表述方面,我们要坚守的却是“君子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这是电影事业的责任与使命。我们需要站在他者的眼光中,定位自己在这个话语体系中的讲述方式。在跨文化叙事层面,以找文化共情点的叙事策略,去找寻令他者认同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促进中国形象的塑造,对电影故事进行中国化表达。

再者,还可以让他者讲述中国故事,他者以“在场者”“见证者”这样的亲身策略,用客观的视角阐释中国故事。这种更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形象在自塑与他塑的过程中将会得到合塑,这是实现中国文化有力传播的重要途径。

(刘璐、吴岳《“一带一路”视域下的电影故事创作》)

1.下列对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给弱势国家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坚持独立价值观的平台,让其电影艺术不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B.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新文化理念,致力于重塑旧丝绸之路,纠正两极文明的偏见,以平等合作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C.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尊重参赛与参展国家的创作自由,既可以宣扬本土文化,又不排斥对贫富差距、代际隔阂等问题的呈现。

D.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对内凝聚“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体精神,对外拓宽“朋友圈”,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认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虽然也诞生出了众多文化主体,却比中原文明和欧洲文明落后,只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两极的异域空间。

B.将“他者”理论用作“一带一路”战略中传讲中国故事的方法指导,可以让审美在中国和“他者”之间互换交流,形成“互渗”。

C.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作为叙事主体的中国应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看待世界的方式保持一致,寻找共情叙事。

D.“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既要进行中国化表达,即自塑,也要站在他者的角度,让他者以客观视角完成他塑。

3.下列影片哪一部不适合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  )

A.电影《止杀令》讲述了全真教道长丘处机为了劝成吉思汗止杀东归,不惜西行35000里,只为呼唤和平、弘扬大爱的故事。

B.电影《马可波罗回香都》讲述中国和意大利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以海陆丝绸之路为表现对象,展现了世界各地的风情。

C. 电影《大唐玄奘》讲述了唐朝高僧玄奘历时19年,不畏艰难险阻,前往天竺取经的传奇故事,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融通。

D.美国电影《摘金奇缘》中塑造的东方女性杨艾莉追求门当户对,不相信爱情,性格刁钻,展现出一种西方人对东方的异域臆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国内某公司想立项一部丝路类型电影,讲述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在电影故事创作上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文运动之兴,在于以文章传扬道德,制止社会崩坏。这种模式在初唐发生过,颇类陈子昂矫拔流俗以风骨兴寄反对六朝陈词滥调的宫体余风。所以不能把古文运动直接地视为反对时行文体,而应将它看作负有改造社会的政治使命的一场波及深远的运动。古文家们远溯秦汉,从典籍中寻找到承载传统道德的散文,与陈子昂越过六朝直追汉魏的做法并无二致。到了中唐时期,赓续正宗华夏传统文化之根脉,以偏激坚决之态度矫俗厉化的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中流砥柱;后来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倡导白话文运动“绝不容许有讨论之余地”的决绝亦有韩愈之风。当然那时韩愈们的态度行为若有暧昧,古文运动也难为声势,会被各种势力剿灭于萌芽之中。没有过激行为、激烈冲撞,社会不会改良,堕落会加剧。实际上这场运动是牛李党争的前奏。看韩愈们的政治立场即知,唐前后期是不同性质的社会:盛唐之前是贵族社会;中唐以后由于科举兴盛,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传统社会,价值观溃崩,社会由治而乱,平民新贵取代传统贵族,但道德底蕴不足,伦理废弛,社会失坠,甚至出现了永贞之乱。安史之鉴不远,韩愈看到这种现象,站在维护传统社会立场作了坚决反击:巧妙地找到古文的形式即“文以载道”。在这场平民新贵与传统贵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斗中,高潮即是牛李党争。这场改变社会性质的斗争以平民的狂欢而结束;同时以古文来匡矫时弊、改造社会的古文运动也走向式微。

其实古文运动还是一场辨“雅”辨“俗”的运动。安史之乱后平民崛起,传统贵族式微,社会加速世俗化,韩愈的尊古实为“雅”“俗”之辨。钱穆《雅与俗》云:“最先辨雅俗者,起于《诗》,凡中国传统论及音乐艺术文学,皆必辨雅俗。”韩愈以文学为武器,倡导文以贯道,这个“道”即是“雅”,是传统道德与传统价值,故古文运动之目的到了韩愈那里便成了试图恢复传统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中唐以后,社会面目与初盛唐单纯的传统社会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弊训薄——以妇女服饰、发髻、妆容而论,标新立异,三两年一变,风行一时。所谓流风,在于投人所好,大众趋附,随俗从流,久之生厌,则花样又变。这样的社会显然是不行的。在晚唐世风日下的形势下,更有必要扫除这些歪风邪气。顺便说一下,大唐这种“非华风”妆容还传到日本,至今艺伎中仍有保留,即鹅翅眉,樱桃小口,如玉肌肤。这或可反观中唐流行的妆容。所以说古文运动之兴具有深广的社会背景。

(张起、朱昱璇《“古文运动”新论》)

材料二:

古文运动是一个历跨两朝的文学运动,主要的针对对象是六朝骈体文,韩愈虽然说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最先提出“古文”的概念,将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但早在韩愈之前就已经存在古文运动的滥觞了。《旧唐书·韩愈传》中记载“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也就是说,在韩愈之前,唐代的士子已经发现了“文胜质”的弊端,并予以纠正,而韩愈正是受此影响。

韩愈为古文运动作出巨大贡献是在其入仕之后,古文运动是一场有组织有主体有理论的文学运动,推广它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它的受众。在《新唐书·韩愈传》中记载:“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韩门弟子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从《新唐书·韩愈传》中明确提到,或者在韩愈传后附传的就有李翱、张籍、皇甫湜、卢仝、贾岛、刘义、李贺,其他有一大部分都是在韩愈为前来求引荐的士子写的序中提到的。

韩愈之所以会积极帮助士子,一方面与他早年科举屡试不第的遭遇有关系,韩愈对于进士科考试尤其是博学鸿词科的失败是十分在意的,所以对于应试者的同情致使韩愈乐于帮助那些年轻的举子。另一方面,韩愈对于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认识,广泛地提携后进也是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一种手段。再者,科举与古文运动虽然在内容上呈现出两个方向,但古文运动如果想进一步发展古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携更多的古文倡导者进入统治阶层,掌握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推动古文运动的发展。

(张言《从韩愈看唐代科举与古文运动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暧昧”,原指男女之间态度含糊、不明朗的关系,文中假设韩愈对时行文体、世俗风气的态度含混不清,不坚决。

B.“雅”作为“俗”的反面,在文中指“道”,也就是传统道德与传统价值。古文运动就是辨“雅”、尚“雅”的运动。

C.“流风”指前代留下来的风尚,在文中指大众趋之若鹜的不好的社会风气,包括下文所说传到日本的“非华风”妆容。

D.联系文本可知,“滥觞”应该指古文运动的起源和发端,最早应源于初唐时期矫拔流俗以风骨兴寄的陈子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运动的模式,在此之前历史上已发生两次:一次是古文家们上溯至秦汉寻求散文,另一次则是陈子昂越过六朝直追汉魏。

B.科举兴盛让平民新贵日渐强大,安史之乱又打击了传统贵族社会,此消彼长,传统贵族在斗争中落败,古文运动也随之衰落。

C.独孤及、梁肃等人的文章取法扬雄、董仲舒,对当时文章“文胜质”的弊端进行了纠正,韩愈曾跟随他们游学,精心钻研模仿他们。

D.韩愈之所以乐于提携后进,一是同情那些年轻的举子,二是古文运动需要更多的受众,三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3.下列关于文章创作或评价的言论,最不符合“古文运动”理念的一项是(  )

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

C.清辞巧制,止乎衽席,雕琢蔓藻,思极闺闱。

D.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4.给“古文运动”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对古文运动有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练习一:1.B(原文为“以平等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做出的努力”,并非已经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2.A(“却比中原文明和欧洲文明落后”错,原文说“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两极文明视为落后”,“落后”不一定是客观事实,只是“两极文明”的看法,且选项缺少了时间限制。)

3.D(影片包含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偏见,不符合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消除文化隔阂的创新理念。)

4.①材料一采取的是层进式结构;②先介绍“一带一路”国家文明被低估的历史背景及欧美各大电影节的不足;③再指出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相关方面的创新,追求平等合作;④最后指出其创新的具体表现。

5.①在故事创作理念上,尊重丝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突破过去中原正统论、西方中心主义,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创作;②在故事讲述过程中,要在“他者”视角下寻找共情叙事,找寻文化共情点,增强情感共同性;③在故事角色设定上,可以加入“他者”角色,让他者作为故事的“在场者”“见证者”讲述中国故事。

练习二:1.D(最早应该是材料二第一段中所载的“大历、贞元之间”。)

2.A(“一次是古文家们上溯至秦汉寻求散文”错,根据原文“这种模式在初唐发生过” “古文家们远溯秦汉,从典籍中寻找到承载传统道德的散文,与陈子昂越过六朝直追汉魏的做法并无二致”,可知,材料一第一段是拿古文运动与陈子昂之事作比较,古文学家上溯至秦汉寻求散文文本就指中唐这次古文运动。)

3.C(这是宫体诗的特点。)

4.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由韩愈倡导的一个借助“文以载道”的古文形式改造社会,恢复传统社会道德与价值的文学运动。

5.①最早提出“古文”的概念,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将其推向高潮;②提出“文以载道”,借古文宣扬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维护传统社会;③借古文辨别“雅”“俗”,清正社会风气;④提携后辈,扩大古文的受众,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猜你喜欢
韩愈古文一带
晚春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称象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晚春
儿童绘本(2019年6期)2019-04-15 01:28:2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聪明的韩愈